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浅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英文题目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teaching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孟玮婷专业初等教育班级 11级5班指导老师陈建二零一六年五月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其中,“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但是由于“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还远远不够,因而在具体的操作和评价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困惑。
那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呢?本文从师生互动及其意义入手,分析目前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然后针对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着重讨论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最后提出互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AbstractWith the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deepening the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growing concern and attention. However, due to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not enough, so the specific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there is often some confusion. Then,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how to implement an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o promote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mathematics of i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analyz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ac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why. Then solve the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ir practical, focusing o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Finally, the interaction of several issues should be noted that,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Key words: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lassroom teaching;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1)1、师生互动及其意义 (2)2、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师生互动的主体比例 (3)2.2师生互动的对象 (3)2.3师生互动的主导者 (3)2.4师生互动的广度 (4)3.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5)3.1情感式互动——情感共振策略 (5)3.2参与式互动——结构优化策略 (5)3.3体验式互动——主体感知策略 (6)4.互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4.1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7)4.2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7)4.3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 (7)4.4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7)4.5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8)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师生互动”很多人对这个词语并不陌生,然而当有人问什么是师生互动时,又不知道如何系统的规范的回答。
这都是由于师生互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还远远不够,大家对师生互动还不够了解或者是说了解的不够深入。
简单的来说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起来。
在现在这个“填鸭式”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有效的师生互动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起来了。
那么究竟怎样可以促进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呢?而又应该在师生互动中注意什么问题呢?1.师生互动及其意义什么是“师生互动”?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流于简单的形式,而不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指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
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有时不一定是积极思维的表现。
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
(1)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2)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并使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部分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起主体作用。
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教诲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产生效果。
所以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恰恰体现了这两种作用的结合。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却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2.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师生互动的主体比例、对象、主导者、广度等方面。
2.1师生互动的主体比例师生互动的主体比例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主体比例不合理,即师生互动基本只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个体和教师与学生全体之间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教师与学生全体之间的互动形式表现为“教师个体与学生全体之间的互动,如组织教学、课堂讲述、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练习等”。
由此看出这种互动涉及参与学生的面很广,使课堂互动时间更经济。
因为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又降低了学生个体对它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认为自身发出的行为在教师眼中只不过是全体成员行为中的一小部分,自己的表现不会受到教师重视。
在教师与学生学习小组互动中,学习小组的功能主要是为管理班级并监督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比如小组成员作业上交情况及完成质量、各科课堂学习表现及遵守纪律情况等等的监督。
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小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帮助教师对小组进行学习上的讲解、分析、引导、启发和提出建议,并通过师生互动带动生生互动。
据有关研究表明,中国小学教师课堂活动时间构成情况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时间占45.4% ,教师与学生小组互动时间占0.2% ;教师与全体学生互动时间占54.4% 。
(3)可见,在实践中这种互动形式极少开展。
2.2师生互动的对象师生互动的对象较多关注优生,后进生普遍受到冷落。
大多数的教师考虑到教学上的方便、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和对不同学生的偏爱,他们更偏向于选择优生、性格活泼的学生作为互动的对象。
其原因是,优生容易配合教师进行成功的互动,后进生无论在互动的质量上还是在互动的速度上可能比优生慢一些。
2.3师生互动的主导者师生互动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教师,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
学生主要是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是互动系统中的主体,学生改变整个互动系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教的一个主体,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潜移默化中,学生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偏向于养成,不提问不反驳不发表自己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
(4)2.4师生互动的广度师生互动的广度不够,学生参与人数不多。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因担心教学失控而宁愿让自己的活动尽可能多地占据课堂时间,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偏向乖巧型的学生。
在互动的参与面上,也只是用与个体的互动方式或者是运用一些常规式的、让学生感受并不是很深的全体式的互动。
而这样往往会使部分与教师进行了良好互动的同学受到了鼓舞,而没有得到互动机会的同学则是心理上的一种挫败感。
这样长久以来学生对教师形成一种偏见,使整个班的学生成绩优则越优,差则越差。
3.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是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也应是双向的、相互的。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促进师生互动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3.1情感式互动——情感共振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情感互动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融洽上。
当师生之间情感和谐,达到共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我们的互动教学的情感共振具体表现在:一是氛围宽松。
教师教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学生容易亲近;教师加大与学生的接近度,缩短与学生身体与心理上的距离;教师用语风趣、幽默,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为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二是人格平等。
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做到“三尊重,三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事不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有伤学生自尊心的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限制与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是教学民主。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能“俯下身来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
3.2参与式互动——结构优化策略课堂教学结构也叫教学程序,是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的顺序,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否形成互动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
因此,我们从实际特点出发,初步确定了以下几种教学结构。
小组讨论式,其程序为: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分别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该程序要求:一是讨论的议题富有启发性,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教师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仅要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且要把握学生的活动节奏,达到师生有效互动、教学高效率的目的;三是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基础,把不同基础的学生搭配好,建立学生互帮互助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