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心肺复苏

初级心肺复苏







(1)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通过胸外按 压可维持一定的血液流动,配合人工呼吸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器官提 供一定含氧的血流,为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人工胸外按压时,病人应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置于水平位,头部不 应高于心脏水平,否则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影响脑血流。下肢可抬高, 以促进静脉血回流。若胸外按压在床上进行,应在病人背部垫以硬板。 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 下方)。 抢救者将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另一手掌重叠放在这只 手背上,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确保方向一致,手指无论是伸展还 是交叉在一起,都不要接触胸壁。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 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压低至少5cm,随后突然松弛,按压 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图7-2)。 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分钟。无论是单人 还是两人进行成人心肺复苏(见图7-3、图7-4),按压通气比均为 30∶2,即每30次胸外按压给予两次通气,交替进行。 如2人以上急救,每2min轮换1次或5个循环后轮换。应尽可能减少对 按压的干扰或中断,必须间断时,间断时间不超过10s。
图7-2胸外按压
图7-3两人进行心肺复苏
图7-4单人进行心肺复苏



按压效果的评定:按压时,要密切观察效果。如按压有效, 则患者肤色转红,散大的瞳孔缩小,颈动脉可触摸到搏动, 口鼻轻微喘气,自主心律恢复。 胸外按压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 塞、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撕裂伤和脂肪栓塞。应遵循 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 胸外按压的禁忌症主要有:广泛肋骨骨折、心包填塞、心脏 外伤、张力性气胸等。
图7-9电极放置位置
图7-10心脏电除颤
心脏骤停后电除颤的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电除颤 虽然列为高级复苏的手段,但如有条件应越早进行越好,并不拘泥于复苏 的阶段,提倡在初级心肺复苏中即行电复律治疗。
图7-6口对口呼吸
7.1.2高级心肺复苏 高级心肺复苏即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是 基础生命支持的延伸,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 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 复的循环。 1.纠正低氧血症 如果患者自主呼吸没有恢复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充分通气的目的是纠正 低氧血症。院外患者通常用简易气囊维持通气(图7-7、图7-8),有条 件的船舶可以进行。医院内的患者则通常行气管插管,采用呼吸机。
图7-7简易人工呼吸器
图7-8利用简易人工呼吸器进行复苏
2.除颤和复律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及时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 吸虽可部分维持心脑功能,但极少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而迅速恢 复有效的心律是复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中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 电除颤(图7-9、图7-10),时间是治疗室颤的关键,每延迟除颤 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7 生命急救的基本技术
7.1 心肺复苏术 7.2 外伤性出血与止血方法 7.3 伤员和病人的搬运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流 程及注意事项,掌握指压动脉止血法和加压包扎止血法,掌握止血带 止血法,掌握脊柱损伤伤员的搬运方法,熟悉徒手搬运伤员和病人的 方法。了解心肺复苏的概念和目的。
7.1心肺复苏术

复苏是复活与苏醒之意,即“死而复生”。心肺复苏术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跳、呼 吸骤停者所采取的生命抢救技术。心肺复苏可分初级心肺复苏 和高级心肺复苏,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7.1.1初级心肺复苏 1.心脏骤停的识别 当患者意外发生意识丧失时,首先需要判断是否由心脏骤停引起。可先 用数秒钟观察患者对声音和周围环境的反应、皮肤的颜色、呼吸运动, 同时立即触诊大动脉有无搏动。突发意识丧失,伴大动脉(颈动脉和股 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当触 诊大动脉搏动有困难时,可直接通过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呼吸不正常、 面色苍白或青紫等作出心脏骤停的诊断。触诊颈动脉搏动的方法为:以 患者喉结为定点标志,食指和中指沿甲状软骨向侧下方滑动2~3cm,至 胸锁乳突肌凹陷处,检查有无动脉搏动(图7-1)。而非专业施救者不 要作判断脉搏的尝试,以免耽误抢救时机。
图7-1颈动脉搏动的触诊法
2.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 电话)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3.心肺复苏步骤 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一旦确立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其主 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简称为ABC (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三步曲。《2010年心肺 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将心肺复苏(CPR A-B-C)更改为按压-气道-呼吸(C-A-B)。
图7-5后,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当现场抢救时 间或条件不允许时,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施救者 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要,但首先要确保气道通畅。术 者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孔,用口唇把患者的 口全罩住,然后缓慢吹气,确保呼吸时有胸廓起伏(图7-6)。吹气 后,放开鼻孔待病人呼气,抢救者再准备下一次吹气。吹气频率为每 6~8s给1次呼吸(8~10次呼吸/分钟),每次吹气为1s以上,吹气量以能 够见到患者胸廓运动为标准,避免过度通气(500~600mL)。不必与 胸外按压同步。

(2)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开通气道 前,应先解开衣领,松开皮带,清理口腔异物,患者义齿松动也应取 下。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图7-5),方法是:术者将一手置 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中两指抬起下颏,使 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通畅气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