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二、创作原由(1)自身原因: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2)社会原因: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3)其他原因: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三、作品梗概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四、作品原文重现和赏析(摘选)道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赏析: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赏析: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德篇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
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赏析:本章讲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
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
这是用烹鱼比治国。
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
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
此外,老子是无神论者,他并不相信鬼神,但这一章一再讲到鬼神,这里是说,鬼神都不伤害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就更不能够伤害、烦扰人民了。
并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论者。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赏析: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
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
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五、作品主要思想概括一、天地万物的成因。
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谁主宰?这个问题一直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
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宗教认为是天主。
而老子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故混而为一。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勉强称其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个一就是太极。
老子又说这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天地万物各有不同的秉性,这个秉性就是“德”。
是天地万物的具体体现,而这个德是道所派生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说明道是天地万物来源的本体,德是道的具体功能体现。
道通过德主宰天地万物。
“道”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人的处世之道。
老子教导人类处世的观念有很多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要柔。
柔弱胜刚强。
“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要学会象水一样随物就形,就不会有困惑,而且会很自在。
其二,人要知止知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人不可为名利所惑。
要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也不要追求盈满,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其三,人要慈爱。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要对世间万物无论善恶保持一种慈爱之心,因为万物皆道所生,德所养。
而且所谓善恶只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人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时就是一念之间。
其四,要节俭。
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二。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都来之不易,所以要懂得珍惜,学会节俭。
不要将物糟蹋浪费,更不能暴殄天物。
其五,不为天下先。
这也是老子的“三宝”,意思是不要逞能充强,木出于林风必催之。
出头的椽子先烂。
人能保持中立最安全。
君主为政之道。
老子的为政之道主要是“无为”。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也是道之根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远是无所作为的,但实际上却生养天地万物而无所不为。
侯王如果能遵循道的规律,万民自然会教化为完美的人。
关键是要人民没有私心杂念。
即“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在无为的同时还要“无争”,要谦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以其不争,故为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江海因甘于处在溪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想处于万民之上一定要在言语上对万民谦虚,也不要与万民争利。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提倡第二个为政之道就是“德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感人。
其次是提倡节俭,“治人、事天,莫若啬。
”兵家之道。
老子的用兵之道主要有:第一是兴正义之师,“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第二是“不武”,不怒。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老子认为“天恶强,勇于敢则杀。
”第三是不客战。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第四是不轻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第五是示弱。
这样可以让对方轻敌。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同时柔弱似水则无坚不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养生之道。
老子非常注意养生。
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
一是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
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
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
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
二是要顺其自然。
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
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