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出版。
许抗生、李中华著:《魏晋玄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孔繁著:《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孙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1992年出版。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卷,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汤一介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李大华、李刚、何建明著:《隋唐道家与道教》上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章权才著:《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美]包弼德著:《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第三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黄宗羲撰:《宋元学案》1-4卷,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黄宗羲撰:《明儒学案》上下卷,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宋明理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上中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
牟宗三著:《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潘富恩、徐洪兴主编:《中国理学》1-4册,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出版。
徐洪兴著:《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陈来著:《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漆侠著:《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罗立刚著:《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容肇祖著:《明代思想史》,开明书店1941年出版。
张学智著:《明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陈来著:《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
冯达文著:《宋明新儒学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郭齐勇主编:《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四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
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侯外庐著:《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萧萐父、许苏民著:《明清启蒙学术流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赵园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日]沟田雄三著:《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张舜徽著:《清儒学记》,齐鲁书社1991年出版。
王茂、蒋国保等著:《清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美]艾尔曼著:《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陈卫平著:《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美]邓恩著:《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五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侯外庐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侯外庐著、黄宣民校订:《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张锡勤著:《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韦政通著:《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上册,台北东大图书股份XXX1991年出版;《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下册,台北东大图书股份XXX1992年出版。
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贺麟著:《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
冯友兰著:《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李维武著:《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宋志明著:《现代新儒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杨国荣著:《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何萍、李维武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吴根友:作为人文素养的必读书目(中国哲学专业)简单说明:这是指在专业必读书之外,我个人培养研究生要求的必读书目,对于其他导师不一定适合。
这仅是我探索研究生培养的个人风格的一种尝试,思考不一定成熟,并不足为他人效法。
在今后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完善。
特此说明。
(从09级新生开始试行)两年制硕士生:一、诗歌类:屈原:《离骚》;歌德:《浮士德》;惠特曼:《草叶集》;二、历史类:司马迁:《史记》。
三、哲学类:柏拉图:《理想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第一卷;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论自由》;科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刘勰:《文心雕龙》;李泽厚:《美的历程》;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精神谱系》。
四年制博士生(在硕士生的基础上再加十五种):一、诗歌类:《陶渊明集》;《李贺集》;《龚自珍全集》;二、历史类: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
三、哲学类: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弗罗姆:《逃避自由》;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罗尔斯:《正义论》;马鸣:《大乘起信论》;陈淳:《北溪字义》;叶燮:《原诗》;王国维:《人间词话》;许苏民:《人文精神论》。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課程——中國哲學史(一)鄭宗義PHI 2020 中國哲學史(一)課程簡介本課程共分八專題,通過概念的釐清與理論的闡釋系統地檢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趨向及各家處理的問題,從而使學員能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一基本客觀之瞭解。
每一專題均附建議閱讀材料(詳見講授專題),學員宜選擇其中部分閱讀以與課堂所聽相互印證、發明。
另每一專題均會派發講授大綱及相關的參考書目,讓學員能按圖索驥以作進一步的研究。
本課程的重點不在提供既定的觀點而在於刺激學員進行哲學思考,俾使能由之引發對中國哲學思想的欣賞與興趣。
課業要求本課程設有導修(三次),用分組報告及討論形式進行以考核學員的學習進度,導修安排見下,佔總成績20% 。
學員須按時呈交兩篇習作(每篇不多於二千字),佔總成績30% 。
習作呈交後將安排與學員個別面談討論其習作。
學員須參加期終考試,佔總成績50% 。
另為鼓勵學員利用教學網站的討論區發表意見,凡踴躍發言者,最多可獲10% 獎勵分數。
講授專題一、導論:哲學、中國哲學與中國哲學史建議閱讀材料:勞思光:〈對於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收氏著:《思辯錄——思光近作集》(臺北:東大圖書,1996 ),頁1-37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5 增訂八版),〈序言——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頁1-20 。
鄭宗義:〈論二十世紀中國學人對於「中國哲學」的探索與定位〉,華梵大學哲學系編:《勞思光思想與中國哲學世界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 ),頁1-23 ;另《中國哲學史》(2006.2 ),頁21-34 。
鄭宗義:〈生命的學問——當代建構「中國哲學」的一個嘗試〉,收景海峰編:《拾薪集——「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頁259-273 。
Carine Defoort (戴卡琳),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Chinese Philosophy? Arguments of an Implicit Debate”, Philosophy East & West , Vol.51, Number3, July 2001, pp.393-413.二、上古思想之趨勢與突破:人文精神的躍動建議閱讀材料: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第二章〈古代中國思想〉,頁77-100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九版),第二章〈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頁15-35 。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 ),第五章〈天命〉,頁161-223 ;第六章〈禮樂〉,頁224-289 。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周易古經通說》,第一篇〈周易瑣語〉,頁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