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传统自身修养观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传统自身修养观

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一、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二、传统自身修养规范三、传统自身修养方法《大学》论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认识你自己37:00】第一节古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认识一、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二、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四、以慎独为最高境界[论语心得之七——心灵之道(37分钟)传统自身修养的理论基础(人性论)•性善论(孟子)•性恶论(荀子)•善恶相混说(扬雄)•性三品说(董仲舒、韩愈)•双重人性论(张载、朱熹)•《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里所谓性,指人类天生的本性。

孔子认为,人性本来是相近似的,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异。

人们的差别,是由于后天习染不同而形成的。

孟子系统提出人性善的理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有向善之倾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指出,这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既可以生成仁、义、礼、智四德而完成善,也可能因得不到存养而丢失趋于恶,甚至变成禽兽一样的恶人。

•因此孟子强调,人都应该认识自己的善性,培养内在的善端,扩充天生的良心,使自己成为高尚仁德的人。

性恶论(荀子提出)•《荀子·性恶》篇首,荀子开宗明义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利欲之心。

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又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惰性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荀子·性恶》)耳目口腹肌肤之欲,以及由此形成的好利之心,都是人自然的天性。

这种利欲之心,促使人以追求物质利益作为其活动的目的。

•荀子认为人性可化,即能够加以改造。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荀子·儒效》)•人可以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来改变自己恶的本性,这是因为,人除了利欲之心,还有辨知之能。

可以发挥自己的辨知之能,学习圣人所制定的礼义法度,来节制自己的利欲之心,使自己的心思行为合于天人之道,合于仁义礼智,从而成为善人。

善恶相混说(扬雄)•人性既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也不是无善无恶,而是同时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由善和恶混合构成。

这是人体内同时存在阴阳之气所决定的。

•人性善恶相混,因而人的为善为恶,便在自身学习修养。

扬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性三品说(董仲舒、韩愈)性三品说主张人性有三个等级:•纯善是一等级,•无善无恶或有善有恶是一等级,•纯恶是一等级。

双重人性论(张载、朱熹)•宋代理学家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

所谓天命之性,也称天地之性,是人人都有得之于天理的义理之性;气质之性是人人都有得气而生的气禀之性。

其中义理之性是先天的,气禀之性是后天的,因此,人性在根本上说是双重的。

第二节传统自身修养规范一、自强、勇毅、明智二、知耻、持节、廉洁三、勤俭、节制、爱物一、自强、勇毅、明智•“自强”一词源出于《易传》。

•《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强劲有力,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永不懈怠地奋发自强。

这里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二)勇毅•“勇”即勇敢,“毅”即坚强。

勇毅是人们完善自我,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应有品格。

它要求人们面对困难、艰险、进犯、胁迫、阻力而不胆怯、退缩、回避、妥协、气馁。

•明智即聪明智慧。

它是孔子提出的“三达德”(仁、智、勇)之一,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

人只有明智,才能保待清醒、理智的头脑,养成理性的品格,克制自发的情感和盲目的意志,对人对事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动。

二、知耻、持节、廉洁•知耻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恶皆生于无耻,人只有知耻,才能以为非作恶为羞,才能有所不为,才能勇于改正错误;无耻则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因此,古人特别重视养成知耻之心。

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耻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

•人之所以为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有羞耻之心。

孟子认为,没有羞恶之心的人,是不能称为真正的人的,具有了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开始。

•持节即坚持气节。

“节”原指植物分枝长叶的地方,如竹节,因竹死而节不变,于是引申指人的气节。

持节与操守、节操、德操是近似的意义,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上的坚定性。

•持节的道德规范内容涉及到如何对待富贵贫穷,如何对待生死祸福,如何对待荣辱功名,如何对待个人国家等方面,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为人重在大节,乃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作为有志之士,不应该耻于“恶衣恶食”,而是要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孔子所忧愁的是道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知道义不能亲身实践,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

•屈原说的“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廉,不贪;洁,清白无瑕。

所谓廉洁,指的是不贪财货,立身清白。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廉作了多方面的规定,其基本精神就是见利思义、洁身自律、廉洁奉公、正直无私。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子罕以不贪为宝,拒绝受玉,保存了自己的宝,体现了为官清廉者廉不妄取、反贪拒贿的正直品格。

三、勤俭、节制、爱物•所谓勤俭,即勤劳与节俭。

•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

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对所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不怠不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勤劳不仅能致富、兴家、兴国,且能养身、养德。

懒惰则会无以立身,甚至于导致道德堕落。

•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生活,节约财用。

•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了“俭以养德”的名言,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代韩愈《进学解》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所谓节制,就是按照道德要求和原则,控制或限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道家注重个人自身的节制,强调遵循自然之道,倡导“知止”、“知足”;•墨家注重节用,强调用费之理,倡导“不费”、“不劳”;法家注重纲纪法制,强调依法治世,推行“法禁”。

•儒家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对个人自身节制强调自主、自强,“取舍于内”,“节制在人”,主张“以道制欲”,“以义导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第十二章)纵情享乐不仅使人感官不再灵敏,而且会让人心发狂,乃至行为不轨。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第四十四章)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更亲切?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样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危害更大?•老子注意到贪求名利而招致灾祸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社会现象,因此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1 33:48——36:42]•在庆封被贵族们驱出齐国后,贵族们就开始瓜分他的食邑,他们想把邶殿及其边鄙的六十邑分给晏子,可晏子就是不接受。

子尾说;“财富,人人都希望得到,为何唯独先生不想要呢?”晏子说:“庆封的食邑足够用来满足他的欲望,所以他灭亡了。

我的食邑不能满足欲望,赠给我邶殿,欲望就能满足;欲望满足了,灭亡也就没有多久了。

灭亡了,我在外已有的一邑,也将不是我的了。

我不接受邶殿,不是厌恶财富,而是怕丢失财富呀。

获取财富,就像布帛有幅度一样,之所以规定布帛的幅度,就是使它不得随意改变。

百姓生活丰厚和器用富饶时,君王就会用道德来加以约束,使他们不至于放肆怠慢,这叫作约束私利。

私利过度就会失败,我不敢贪心多取,也是在限制私利。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请更诸爽垲者。

”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

故对曰:“踊贵而屡贱。

”公愀然改容。

公为是省于刑。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其是之谓乎。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第二十一》•爱物,也称作惜物,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道德规范,•爱物不仅要求人们要取物以时,取之有度,而且还要求人们对物应当用之有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