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周宇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2期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 2010年新课标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下的全国统编版教材,于2016年秋开始进入我们的视角。
同年,我國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也应运而生。
并且,这套统编版教材已于2019年秋季实现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覆盖。
而这也恰好与北京市崇文小学北京市规划办十三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有契合点。
由此,激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到了三个方面,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本套教材也突出了这个特点。
如:一年级的课程中《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看似简单的开心上学,不仅包含了幼小衔接问题,学生心理问题,还包括了法治层面的问题:“年满6岁的孩子能不能只上幼儿园,或者上完幼儿园就不上学了。
”又如:《玩得真开心》一课中看似只是孩子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玩耍或是和自己玩这么一件很简单的事,实质却蕴含着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健康生活层面的内容等。
从上述教材中的两个不同视角,我们可以发现,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注重从情理和法理两方面入手,让学生既感受到了亲情之间的真、善、美;又能够体会到法理的威严和无情。
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
整合学科主题,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覆盖面积的最大化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多数内容都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其他科目学习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因此,想要快速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我选择从课程自身出发,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大胆尝试跨学科教学工作。
谈到跨学科教学,首先想到的就是融合课程,它通常是把同一学科领域的某些学科加以合并。
融合课程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了解与感知,可以贯通学生其他知识领域的学习。
从小培育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近年来,网上频频爆出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不经意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大多都是因为青少年缺乏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