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课件完整版

肿瘤课件完整版


1.3.4 肿瘤转移
①直接蔓延
②淋巴道转移:多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但也可出现跳跃式淋巴结转移。
肿瘤细胞
淋巴结 绕过淋巴结
血道转移
淋巴结内自毛细胞淋巴管直接转移到毛细血管
• 皮肤真皮淋巴管的转移可出现水肿,如乳癌可 呈“橘皮样”改变。
• 毛细淋巴管内的癌栓致相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可呈炎症表现如炎性乳癌。
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城市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 农村依次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肠癌
1.1 肿瘤分类
目的:明确肿瘤性质,组织来源,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 并能提示预后。 形态学
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 对机体影响
良性——来源组织+瘤
癌—来自于上皮组织
瘤肿
恶性 肉瘤—来自于间叶组织 胚胎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
• 皮肤淋巴管转移还可使局部呈卫星结节。
③种植性转移
肿瘤细胞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
④血道转移
腹腔肿瘤 门脉系统
肝脏
四肢肉瘤 椎旁V系统
体循环
肺脏 脊柱
1.3.5 肿瘤免疫学特征
肿瘤免疫是指间接或直接消溶肿瘤细胞的免疫效应功能
固有: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中性白
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
获得:T、B细胞介导
1.化 学 因 素
②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 3、4苯并芘,易致皮肤癌与肺癌
③氨基偶氮类为染料类(纺织品、食品、饮料) 易诱发膀胱癌,肝癌
④亚硝胺类,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发生有关 ⑤霉菌毒素和植物毒素
黄曲霉素(B1、B2),苏铁素,黄樟素等 ⑥其它 金属致癌剂(铬、砷)---皮肤癌
2.物理因素
①电离辐射 放射线,致皮肤癌,白血病
第十六章 肿瘤 Tumour
第一节 肿瘤概论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 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人体需要的 过度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特性: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不受机 体生理调节正常生长,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 官。
良性 肿瘤
恶性 已成为目前死亡常见原因之一, 男性为第二死因,女性为第三位主要死因
营养,微量元素,精神因素等。
1.3 肿瘤病理及分子事件
恶变过程: 细胞增生、DNA复制过度、 细胞周期功能紊乱、细胞永生化、 逃逸凋亡、血管增生、转移浸润等
分子机制: 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修复相关基因功能缺失、凋亡机制丢失、 端粒酶过度表达、信号转导调控紊乱、 浸润转移
1.3.1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 程
肿或V曲张; 骨转移→疼痛或触及硬结,病理性骨折; 腹水,血胸等。
1.4.2 肿瘤全身表现
良性 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的全 早期恶性 身症状,如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
②紫外线 致皮肤癌
③其它 烧伤深瘢痕长期存在易癌变,皮肤 慢性溃疡可致皮肤鳞癌,与局部刺 激有关
3.生物因素
主要为病毒因素,如EB病毒与鼻咽癌等, 单纯泡疹病毒反复感染与宫颈癌有关。
DNA肿瘤病毒 致癌病毒
RNA肿瘤病毒 此外,寄生虫与肿瘤有关。
埃及血吸虫 华枝睾吸虫 日本血吸虫
4.寄生虫
膀胱癌 肝癌 大肠癌
交界性—生物学行为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类型
某些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瘤”或“病” 。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何杰 金病等。
有的肿瘤虽然为良性,但由于部位与器官 特征所致的恶性后果显示生物学为恶性的肿瘤 如颅内良性肿瘤伴颅内高压,肾上腺髓质瘤伴 恶性高血压及胰岛素瘤伴低血糖。
1.2 肿瘤病因
1.2.2 机体因素
①遗传因素
与人类癌症的关系虽无直接证据,但癌症有遗 传倾向性,即遗传易感性,如结肠息肉病综合征 ,内分泌腺瘤病,乳癌,胃癌等。
②内分泌因素 与肿瘤发生有关的激素,较明确的激素为
雌激素,如雌激素及催乳素与乳癌有关,子宫 内膜癌与雌激素也有关。 ③免疫因素
先天或后天免疫缺陷者易发生恶性肿瘤 ④其它因素
1.4 肿瘤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决定于肿瘤性质、发生组织和所在部位以及发展程度
1.4.1 局部表现
: ①肿块 良性→生长慢
恶性→生长快→相应转移灶
1.4.1 肿瘤局部表现
②疼痛 肿块的膨胀生长,破溃或感染等使神经末 稍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 刺痛、灼热 痛、隐痛或放射痛。
③溃疡 供血不足,继发感染 溃烂
尚未完全了解。 1.2.1 环境因素
1.化学因素
2000年前,英国医生Pott发现扫烟囱工人的癌于多 年接触煤烟灰和沥青有关。20世纪初,日本人三极 和市川用煤焦油涂兔子的耳朵诱发皮肤癌(动物模 型),目前证明有1000种化学物质能诱发动物肿瘤 。
1.化 学 因 素
①烷化剂: 生物学作用类似X射线可致癌变、突变和畸变。如有机农药,硫芥,消毒剂、灭菌剂 等可致造血器官肿瘤及肺癌等。
癌前病变 粘膜白斑, 消化道腺瘤, 乳腺囊性增生,慢性溃疡长期不愈等
10 年
原位癌 癌变仅限于粘膜或皮肤表皮的磷状上 皮内,尚未破坏基底膜,
3Hale Waihona Puke 5侵年润性癌 突破基底膜,呈生芽状伸入间质
1.3.2 肿瘤细胞增殖周期
静止
S
期G0
G1 增殖周期 G2
M
周期素(cyclin)和细胞周期依耐性蛋白 激酶(CDK)的调节,
保持细胞周期运行
1.3.3 肿瘤细胞分化
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不同,其恶性程度不一。
高分化:Ⅰ级—细胞接近正常分化程度,恶性程度低
恶 性 中分化:Ⅱ级—中度恶性 肿 瘤 低分化(或未分化):Ⅲ级—核分裂象多,恶性程度高
分化不仅表现在形态上的程度不一,同时表 现其功能上的不同。
组织化学相应变化: • 核酸增多 • 酶的改变 • 糖原减少
1.4.1 肿瘤局部表现
④出血
体表及与体外相交通的肿瘤发生破溃,血管破裂→出血 上消化道 下消化道
出血 胆道与泌尿道 呼吸道 阴道
1.4.1 肿瘤局部表现
⑤梗阻 肿瘤致空腔脏器梗阻,部位不同,症状不同
梗阻
完全性 不完全性
1.4.1 肿瘤局部表现
⑥转移症状 区域淋巴结肿大,相应部分V回流受阻致肢体水
正常细胞

单纯癌因性增生 细胞数量增加,层次增多,厚度增加,
素致 细胞形态与排列(结构正常,无核分裂象)

不典因型增生 细胞增生活跃,核分裂象增多,

致 癌
出现细胞与组织结构的不典型性。 Ⅰ级:细胞异型性,主要累及上皮层下1/3

Ⅱ级:介于Ⅰ与Ⅲ之间

Ⅲ级:细胞异型重,累犯上皮全层。
1.3.1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