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将第I卷选择题的正确答案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上交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和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城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徐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主张实行A.分封制B.皇帝制C.郡国并行制D.郡县制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3.《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古希腊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B.“粗糙体制”与“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4.近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基础B.都有利于本国近代化的发展C.确立的途径都相同D.议会都拥有立法权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意义的。
”这是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中共建立6.“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来了。
打到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这份传单最可能出现在A.十九世纪三四十年的欧洲工人运动B.法国巴黎公社时期C.俄国二月革命时期D.俄国十月革命时期7. 2009年11月16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
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上海话”,一定程度上与反映了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C.中美正式建交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8.右图是1953年由西安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历史背景应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起来C.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9.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
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世界经济全区化的趋势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10.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两广地区建立了南越王国,远离中原战乱,地方经济得到了保护与发展。
下列关于南越国经济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A.用生铁和钢制造兵器及农具B.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白瓷制造技艺成熟,但不能制造青瓷D.私营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较为繁荣11.“直到公元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12.科技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下列职业人员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回车司机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13.“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
”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C.重视发展轻工业D.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14.“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体制D.布雷顿森林体系15.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C.唯物史观D.现代化史观16.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对于下图的说明错误的是A.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制度B.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C.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上述四国中最发达D.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17.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埋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18.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C.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19.2011年物价问题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之一,温总理在答记者间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了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秩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C.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21.梅花凌寒斗雪,兰花清香淡远,竹子虚心劲节,菊花孤标傲世……画家笔下的梅兰竹菊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有灵性有气节的君子,是品格高尚甘于淡泊的隐士。
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A.宫廷绘画B.帛画C.文人画D.民间绘画22.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
两者思想本质的共同之处是A.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B.追求理性的自由主义C.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D.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23.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使因行称义主张被广泛接受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舆论准备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24.“它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这部作品是A.《西风颂》B.《红与黑》C.《人间喜剧》D.《战争与和平》25.创新精神作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硒,体现在毛泽东思想所涉及和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下列属于毛泽东思想创新成果的是①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③关于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分析④社会主义阶级斗争问题的实践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26.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按此纪年方法,中华民国元年是A.壬子竿 B . 癸丑年 C.甲寅年 D.乙卯年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8分)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27题16分,28题12分,29题10分,30题10分,共48分。
)27.(16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
学习利用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一直是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材料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1)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轨迹。
(语言要精练,6分)(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什么?(2分)材料二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
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3)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 (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对自己革命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创新?(2分)材料三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