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 第六章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06 第六章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某个(或某几个)非观测量作
为参数。例如图中选择 X 作为参数。设选择了u个参数,则原来 的r个条件方程就变为c = r+u个了。如图中,由于选择了X 作为参 数,则条件方程的个数就变为c = r+u = 4+1=5个,即除了三个图 形条件外,还可以列出1个极条件和1个固定边条件。
(3)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
设在平差问题中,观测值个数为n,t为必要观测数,则可列出r=n-t个条 件方程,现有增设了u个独立量作为参数,而0<u<t,每增设一个参数应 增加一个条件方程。以含有参数的条件方程作为平差的函数模型,称为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
Λ
A Δ+ B x −W = 0
c×n n×1 c×u u×1 c×1
第六章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
§6-1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原理 §6-2 精度评定
测量平差方法回顾
(1)条件平差法
观测数为n,必要观测数为t,多余观测数r=n-t,条件方程 个数c。
A V −W = 0
c×n n×1 c×1
在最小二乘原则下有:
AQAT K − W = 0 K = ( AQAT )−1W

β3+

β
6
= 180D

β4+

β5 +

X1
= 180D




sin( β3 + β4 ) sin( β2 ) sin(



X1)

=1
sin( β1) sin( β 6 + X1) sin( β 4 )
2 1 3
4
6 X1
5
u=2 c=n+u−t =r+u = 2+2 = 4
2 1
6 X1
上式为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的函数模型。 此平差问题,由于选择了u个独立参数,方程总数由r个增加到c=r+u个
,故平差的自由度为r=c-u。
设定未知参数的目的: (1)为了方便列立条件。
(2)为了在条件平差过程中,直接估计一 些量以及其精度。如:
C
16 15 7
P
B
18
17 14 13 28
9
3
P 1 12 10 4
=0
由于为同精度独立观测,故 P = I 。于是由(4)式得法方程为:
⎛⎜ 3.000 0 1.732 0.577 ⎞⎟ ⎛⎜ 0 ⎞⎟ ⎛⎜ 9 ⎞⎟
⎜0 ⎜⎜⎜⎝10..753727
3.000 0
0.577
0 6.334 − 0.999
−000..56.9769769 ⎟⎟⎟⎟⎠ K
+
⎜ ⎜ ⎜⎜⎝
6
D
1
2 11 5
A
条件平差:
n=6 t = 2×4−4 = 4 c =r =6−4=2
2
6
1
3 4
5
其中:

β1 +

β 2+

β3+

β6
= 180D
其它条件如何列?
设未知参数X1
n=6
t = 2×4−4 = 4
u =1
c = n +u −t = r +u = 2+1= 3

β1 +

β 2+
V = QAT K

L = L+V
σ
2 0
=
V T PV r
(2)间接平差法
观测数为n,必要观测数为t,多余观测数r=n-t,设t个相互 独立的未知参数,则条件个数c=n+t-t=n,即n个误差方程:
Λ
V = B x− l
n×1 n×t t×1 n×1
在最小二乘原则下有:

(BT PB) x− BT Pl = 0
举例:
水准网如图所示:
1、按条件平差列出条件方程。
2、选 p1 高程平差值为参数,列出全部条件方程。 3、选 p1 和p2 高程平差值为参数,列出全部条件方程。
解: 1、由图知,n = 5,t = 2,故r = n-t = 5-2 =3。即
三个条件方程,一个附合条件,二个闭合条件:
v1 + v2 + H A − H B + h1 + h2 = 0 ,
Naa K + Bxˆ +W = 0

BT K = 0
(4)
(4)式称为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的法方程。因为
R(Naa ) = R( AP−1AT ) = R( A) = c ,且 NaTa = (AP−1AT )T = AP−1AT = Naa
,所以N aa 是满秩的对称方阵,其逆存在。于是,用
N
−1 aa
数 xˆ ,即未知数的个数为m = n + u,而方程的个数为
c = r + u。由于m – c = n – r = t > 0,所以(1)式是一组具有无 穷多组解的相容方程组。必须根据最小二乘原理,求出能使
V T PV = min 的一组解。为此,下面就来求解这组解。

N aa = AP −1 AT
∂Φ ∂Lˆ2
"
∂Φ ∂Lˆn
⎠⎞⎟⎟ L,X 0
,
FxT
=
⎝⎛⎜⎜
∂Φ ∂Xˆ 1
∂Φ ∂Xˆ 2
"
∂Φ ∂Xˆ u
⎟⎟⎠⎞ L,X 0
应用协因数传播律,得:
Qϕˆϕˆ
=
F
Q T LˆLˆ
F
+ F T QLˆXˆ Fx
+ FxT QXˆLˆ F + FxT Q XˆXˆ Fx
于是,平差值函数的中误差为:
(1)
v1 − v3 − v5 + h1 − h3 − h5 = 0,
(2)
v2 − v4 + v5 + h2 − h4 + h5 = 0,
(3)
− v3 + Xˆ1 − H A − h3 = 0,
(4)
− v1 + Xˆ 2 − H A − h1 = 0,
(5)
由上式(4)、(5)式可得:
v1 = Xˆ 2 − h1 − H A ,

β1 +

β
2+

β3 +

β
6
= 180D

β4
+

β5
+

X1
=
180D

β2 +

β6 +

X1+

X2
= 180D
∧∧


sin(β3 + β4 ) sin(β2 ) sin( X1)




=1
sin(β1) sin(β 6 + X1) sin(β 4 )
34
X2
5
特点:方程中即有观测 量又有未知参数。采用 改正数表示。
v1 + v2 + v3 + wa = 0
v4 + v5 + v6 + wb = 0
sin Lˆ4 sin
sin(Lˆ1 − Xˆ ) Lˆ5 sin(Lˆ2 +
sin(Lˆ3 + Lˆ5 Lˆ4 ) sin Xˆ
)
=
1(以B为极点)
S AB sin S BD sin(Lˆ3
Xˆ +
Lˆ5
)
=1
取 X 0 = 30D00′00′′ ,将非线性条件线性化后,得条件方程为:
sin( Lˆ 6 sin
+ Lˆ8 ) sin Xˆ sin Lˆ3
Lˆ2
S AC sin(Lˆ6 + Lˆ8 ) sin Lˆ2 S AB sin Xˆ sin Lˆ3
=1
根据如此含有u个参数的条件方程所进行的平差,称为附有参数的 条件平差。
§6-1 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原理
一般地,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的函数模型为:
σˆϕ条件平差模型里,所选参数的个数有没有限制?能否多 于必要观测数? 2.某平差问题有12个同精度观测值,必要观测数t=6,现选取2个独立的参 数参与平差,应列出多少个条件方程? 3.和条件平差法相比,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法有哪些优,缺点?

x = (BT PB)−1 BT Pl
σ
2 0
=
V T PV r
Q∧ ∧ = (BT PB)−1
xx
问题的提出
由条件平差知,对于n个观测值,t个必要观测(n>t)的条件平差问题 ,可以列出r=n-t个独立的条件方程,且列出r个独立的条件方程后就可以 进行后继的条件平差计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平差问题的r个独 立的条件方程很难列出。例如,在下图所示的测角网中,A、B为已知点 ,AC为已知边。观测了网中的9个角度,即n=9。要确定C、D、E三点 的坐标,其必要观测数为t=5,故条件方程的个数为r=n-t=9-5=4,即必须 列出4个独立的条件方程。由图知,三个图形条件很容易列出,但第四个 条件却不容易列出。
(1)
v1 − v3 − v5 + h1 − h3 − h5 = 0 ,
(2)
v2 − v4 + v5 + h2 − h4 + h5 = 0 ,
(3)
2、选p1 高程平差值为参数Xˆ ,则有u =1,c = r+u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