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产品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机电产品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机电产品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从目前世界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流向来看,绝大多数机电产品跨国流动贸易额,是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业已形成的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或跨区域贸易集团之间进行的。

经过数个机电网站(包括中国机电网、机电论坛、机电商务网等)的分析,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机电产品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在地域分布上的相对集中。

目前欧洲、北美、亚洲及大洋洲各国机电产品出口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额的94%;上述地区机电产品进口占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的85%。

由于世界机电产品发展主要依托欧洲、北美、亚洲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上述三个地区机电产品贸易增长速度,反映了整个世界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的全貌。

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增幅明显近10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而且也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机电产品贸易提供了机遇。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促成了全球机电产品产销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美国、日本在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和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发展最快,美国为28%、44%,日本则为32%、39%。

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方式趋强二战以来,国际贸易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即不同国家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其原因是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机电产品生产全球化,加快了全球机电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改变了许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贸易模式,出现了众多同一产业既出口又进口的产业内贸易。

它不仅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及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贸易不断增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机电产品的中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机电产品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高科技机电产品的投产需要大量的R&D(研究开发),这种研究开发则要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来支撑。

跨国公司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机电产品贸易在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推动下,呈现出产业内贸易扩大的趋势。

世界机电产品贸易的冲突和摩擦加剧作为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多边贸易组织——WTO,虽然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规则和约束各成员的贸易法规,作为其成员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共同标准,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在把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并未消除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它使得各国的国家层面上和区域层面上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在机电产品贸易方面,主要表现的贸易摩擦为:一是各国广泛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以保护人类健康和消费者安全为理由,对进口的机电产品设立了更为严格的技术性能标准和机电产品的品质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继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行政措施)之后的新型贸易壁垒。

比如欧盟最早设置针对机电产品的严格技术性贸易壁垒,CE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从1996年1月1日起欧盟各国海关有权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

美国则对电子产品进口设置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对汽车制定《空气净化法》和《防污染法》,不达标的产品将被拒之门外。

日本则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机电产品的限制是JIS规格,其中许多是高于国际标准,不达标就不能进入日本国内市场;二是加大对机电产品反倾销行动的力度,造成大量机电产品反倾销的使用率明显增加;三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洁净技术和洁净产品能维护生态环境为由,制定相关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贸易惩罚措施,如环境附加税,以限制低质廉价机电产品打进世界市场。

涉及机电产品性能的条款还有,排污量限制、可回收率、节能性等多方面,欧盟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口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制造、销售、使用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环保标准;四是发达国家迫于石油价格波动,汇率变化及国内劳工组织压力,把机电产品贸易同劳工标准、社会福利等非贸易壁垒相挂钩,针对发展中国家机电产品出口设置新的障碍。

如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8000)是一种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的管理标准体系。

其以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为名,通过管理体系认证,把人权问题与贸易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发展中国家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增长虽然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70%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它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程度大,增值率低,但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充足的熟练劳动力资源和多元化的产业制造能力,已在全球机电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一席。

未来21世纪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并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

与中国情况相近的许多东南亚、南亚、拉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10年来也一直保持着机电产品出口稳定增长的态势。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巴西、墨西哥在世界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国家的位次排序中,逐年前移,墨西哥甚至排在15强的第9位。

可以预见除了上述国家在21世纪会继续保持机电产品出口强势以外,前东欧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及俄罗斯也会在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后,发挥各自制造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跻身世界机电产品出口大国的行列。

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扩大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受到迟滞,原因是世界机电产品市场除了发达国家市场相对稳定规范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机电产品市场都尚待开发,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挖掘都有待时日。

2.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占整个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偏低。

由于缺乏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名牌机电产品,使得中国大陆机电工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6位的能力,没有能充分发挥出口潜力,机电产品出口落后于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墨西哥,世界排名仅在第15位。

3.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安全性、兼容性等方面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给我国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带来新一轮阻力。

依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外贸出口历史性跨越据海关统计,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47亿美元,到2003年已达1103亿美元大关,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前1998年的5倍,年均增长38%,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11%上升至2003年的25.2%,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并已成为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

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将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在2020年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5%左右。

我国外贸出口也将从主要依托机电产品出口转变为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而实现我国外贸出口的历史性跨越。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尚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方面,我国在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高端核心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约占八成;3.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依然较低。

这三个方面尤以产品结构性的矛盾尤为突出。

利用政策营造高新技术产品良好的出口环境为了改变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支持政策,这是政策重点(1)要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资金支持。

每年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支持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出口中介组织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等;(2)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尽快研究建设创业投资机制;(3)中国进出口银行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优惠出口信贷利率加大出口信贷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鼓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开展具有融资功能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按照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规定,对高新技术产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费率予以适当浮动;(5)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建立出口买方信贷利率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买方信贷;(6)有关部门要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

2.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方面(1)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建立和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和促进自主发明和有序的技术转让,创造优质名牌产品。

(2)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国内协调机制;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体系和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

当前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突出问题是,国内机电生产企业和产业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较差,在国际竞争中仍然依靠价格手段。

而机电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非价格竞争手段薄弱,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机电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

为此,国家应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除了在全国设立以城市为依托,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试点范围以外,要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高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渗透性强、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大力推进具有“双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产业化和国际化。

另外,要充分发挥我国西部地区国防军工企业技术力量雄厚,人才和设备较为先进,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通过军转民联合机制,建立风险——收益共享的投资机制,实现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必要的措施有,建立扶持和开发“双高”机电产品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全国各大军工企业、科研院所、进出口银行、外贸公司及中央各部委和关联协作单位,就扩大“双高”机电产品出口遇到的资金、市场信息、科技成果转化、海外市场开拓、保险等具体问题,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予以协调解决。

参考资料:[1]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3]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5] 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6] 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