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化
下,逐渐学会以社会期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行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①主动性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 不是被动的。 ②贯穿于人的一生。 随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 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 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即使在同一社会中,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 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合力作用与社会化
即重视各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同、不一致影响,多沟通、协调
配合,创设合适的氛围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交往的特点 1.逐渐克服团体的交往方式,交友范围缩小 择友标准: (1)共同志趣和追求 (2)共同苦闷和烦恼 (3)性格相近 (4)相互理解
2.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初中生
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父母的9个教育"岗位职责"
1.交流 2.关注 3.规范 4.约束 5.直觉 6.表扬 7.维和 8.威信 9.放手
5.大众传媒
传媒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注意个体的知觉选择 注意干预消极影响
第二节 青少年的社会化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 2.掌握相关行为规范 3.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4.确立未来生活目标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 1.谋求独立
2.确定自我
3.获得性别角色 4.准备适应“性”的成熟 5.学习适应成人社会
三.社会化过程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逆反心理与社会化
逆反心理是社会化进程中容易产生的一种看似消极又包含
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表明青少年正向成熟迈进,正在进行积
极的自我寻求与探索;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恰当的引导。
2.个性化与社会化
社会化的媒介
人的方面,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 物的方面,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
各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
学龄前,社会化媒介主要是父母、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 同龄小伙伴)、社会(除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 环境中的人和事)。 入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同学)、家庭和社 会(指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
及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青少年的行为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影响而是来自于他们对 周围生活的观察与模仿,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影响观察的主要因素:
示范者的身份特征 示范者的行为类型(类似、简单、敌对)
示范者的行为结果
3.认同机制
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渴望获得成人奖赏或避 免受罚,更包含其对模仿对象的尊敬、甚至崇拜。当他们在进 行外部行为复制时,也在心理上产生将榜样与自身视为一体的 感觉,即以榜样自居,对榜样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认同是一种将对象内投的心理机制。不同于简单的模仿。
2.行为上的脱离
要求独立,反对干涉、控制
3.观点上的脱离 从一味信奉到分析、判断 4.父母榜样作用减弱 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
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
但父母的影响在许多基本问题上仍是最重要的
与父母的冲突不必然发生
我国的研究表明:
高中生对父母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其中,对 母亲的态度比对父亲的态度更积极。 高中女生对父亲的态度比男生积极。 理解、尊重,适当满足其独立自主要求,以平等、 民主方式交往是和谐的前提。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 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
程;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个体内化
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
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 适应的过程。
1.强化机制
美.斯金纳(B.F.Skinner)认为:
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的因素
①自然基础 健全的神经系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 ②社会基础 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 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 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 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 性成为现实性。 ③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个人生理上的 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以及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的人,即使具有个体社会 化的自然基础、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有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四种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第五种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自发的团体
非社会团体:如娱乐、兴趣小组
反社会团体:如违法犯罪团伙 所有的团体均是通过舆论来发挥作用的,它是 集体形成的标志。
二.与同伴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功能 ① 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其行为的主要参照群体,良 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个体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 ② 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如果某反应后得到奖励,则这反应就会得到强化 并可能更频繁地出现;如果反应后给以惩罚,则这 类反应就会被消弱甚至不再出现。(外在强化)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逐渐提高,内在的奖惩的调节作用(自我强化)越来 越重要。
2.模仿机制
美.班图拉(A.Banbura)认为:
人类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方式进行的,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
社会化的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
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 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包括同性、异性间的
友谊) (3)在同伴群体中,可以打破某些禁忌(发育的秘密、初恋的感 受) (4)同伴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一套价值标准
(5)同伴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某些时候需要
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小孩子,是不是应该诚实啊﹖”
这些谈话的方式将产生的效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3.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4.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5.刺伤孩子自尊心。 6.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7.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这种谈话方式在告诉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你指挥他 、控制他、恐吓他,要他完全听你的,孩子完全被置身事外,没有 一点参与感。这样孩子自然会采取防卫、抗拒,甚至对父母充满敌 意。 其次,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机会,久而久 之,孩子根本无从学习如何去“体谅别人”和如何“负起责任”。
第五讲
青少年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三.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含义
社会化就是诱导社会的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而 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美国,弗洛 姆,E.Fromm)。 即个人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内容看,涉及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和法律社 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青少年社会化是在父母、教师、同学及社会环境的压力与约束
有明确的层次从属关系、规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有助于学生为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秩序作准备。
(3)教师的榜样使其获得一定的行为方式
4.同伴群体
进入中学后,同伴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结交的范围在扩大。 在同伴群体中社会化所具有的特点: (1)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在加入某一群体前并不知道将会带给自己今后的影响
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
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 质表现形式。
文化对青少年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2)向个体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 (3)使个体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凯森---个体从根本上说永远是一种“文化创造物”。
认同是由于个体为了弥补自身能力或个性等心理方面的不足
而发生的。
青少年常会对自己能力、人格方面感到不满意,期望提升,
一旦看到某些成人的行为、能力表现,如科学家、明星等,便 会把这些人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在行为、甚至人格特点上吸 纳。 认同过程包括很多情感、认识参与,个体在同化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更为主动、深刻。
易养成不良习惯
冷漠型(虽朝夕相处,但不沟通)
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与理想方面 当与子女的价值观有冲突时易形成代沟
3.学校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有: (1)学校传授的知识、技能所起的准备作用 课表中的课程知识、技能学习 (2)学校活动、同伴关系影响着社会化 隐性课程,如师生交往、同学间的交往、校风、 学风、教育观念所传递的影响
朋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等 高中生 注重内在品质和情趣,强调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并逐渐产生兴趣 最初阶段表现出表面上的相互排斥,到后期逐渐出现融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