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赠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法】合作探究(“读-译-思-辩-仿”模式)【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板书】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二、方法指导1、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2、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3、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处在某种情境中,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是反复揣摩诗的题目、重要的词语及结尾的诗句,以此帮助自己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三是考虑诗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与一般诗不同或高明的地方。
其实这三步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分开,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三、鉴赏《节妇吟》(一)整体感知[读、译]1、首先请大家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请科代表领读)2、请预习小组展示预习成果——生字词的注音。
3、介绍作家张籍;解题(什么是“节妇”?)。
4、学生对照注释看原文,把不理解的地方指出来,教师点拨、答疑。
[译]※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于是有了《节妇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全诗分两个层次。
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
“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
“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意读,请学生根据原诗,以他三人称的口吻分两段讲述这个故事1 接珠一个已婚妇女遇到一个对自己有意的男子,两人先是以目传情,接着那个男子就送给这个妇女一对明珠,尽管坚持不收,但拗不过男子的真诚,感到却之不恭,最后还是收下了,并珍藏在内衣里。
2 还珠这个妇女自从珍藏这对明珠之后,总是感到心神不宁,她经受不了内心矛盾折磨的痛苦,最后决定把这对明珠还给那个男子,向他表明:“自己家门显赫,丈夫威猛,尽管也明白你的用心,但我早已决心与自己丈夫白头到老,现在把明珠送还给你,我内心也很痛苦,真恨为什么没在出嫁前认识你。
”教师最后展示故事梗要:一个男子,热烈地恋爱着一个已结婚的女人.因而赠送她两颗明珠。
这个女人对这个男子也有爱情,但她不能离弃她的丈夫。
对这个矛盾,她就作出了这样的处理。
把明珠收下,“系在红罗襦”,是表示接受了他的爱情。
终于又把明珠还给他,是表示自己既已结婚,就不应当背弃丈夫,改适他人。
※情读,并讨论如下:1、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谁?“珠”是又喻指什么?(明确:分别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
“珠”喻指李司空对给张籍的招揽。
)2 、为什么要“接珠”然后又要“还珠”呢?(明确:“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3 诗中给足对方面子的话有哪些?(明确:“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知君用心如日月”“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二)合作探究[思]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深刻把握本诗的情感脉络,我们需要在诗句之间加上一些关联词。
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A、、结合关联词,对照原文,分析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进而分析主人公情感上的矛盾。
(具体结合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对“君”的埋怨——对“君”的感激——为“良人”自豪——对“君”的感激——对“良人”的忠贞——对拒绝“君”一事感到遗憾、哀伤。
)矛盾:“我”应该忠于“良人”,但是我也感激于“君”对我付出的真情。
面对矛盾、痛苦,渴望别对方所理解。
B、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师提示)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C、那么,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请你结合诗句回答。
何不相逢未嫁时?(我已出嫁,要守节。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我的丈夫也很优秀。
)D、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读懂了这首诗——它写的是一个守节的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
可是,回头一看,作者张籍!张籍分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在诗中把自己写成一个女子呢?而且,他的第三者又是谁呢?我们可以结合资料信息和课本注释来思考一下。
这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作者借以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明志之作。
即,张籍婉言拒绝了李师道的邀请。
E、从刚才的结论可以看出,原来我们刚才所谓读懂的只是表现的东西,只是这首诗的一张皮!那么,下面我们结合这个认识重新来看这首诗,看看这表层内容与实质内容之间是怎样对应的?主人公:妾——张籍第三者:君——李师道“我”丈夫:良人——皇帝(国家、国家的统一)<适当点拨>理由:节妇之节——臣子之节 <适当点拨>(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
——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请的委婉谢绝。
)F、这种委婉的写法从表现手法上看叫做什么啊?比喻G、好了,到这里,我们算是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用语巧妙,拒绝别人却让别人比较乐于接受。
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而委婉。
(三)质疑问难[辩]经历了读——译——思三个环节,下面我们可以来个反刍,重新阅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辩]Q1:你觉得诗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真的符合女性之“节”吗?从情感上讲,她对这位第三者的求爱到底持怎样一个态度?最初有些不节,比如把第三者送的明珠系在自己的衣服上。
这说明她在情感上是喜欢这位第三者的。
但是,最后,理智还是让她拒绝了这位第三者。
可是还珠之际泪水滑落也说明她在情感上是喜欢这位第三者的。
Q2:进一步来说,张籍在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他内心深处也乐于去做李师道的幕僚吗?明确: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对韩愈等所主张的国家统一思想是绝对赞同的,他对李师道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厌恶。
但是,从课本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师道当时势力很强,可谓炙手可热。
而且从历史上我们也知道中唐以后,国家积贫积弱,藩镇割据非常严重。
因此,就算是再不情愿,为了不至于让李师道发火,他还是在诗中努力地去讨好李师道。
所以在“资料信息”中,黄周星评论说“徒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
(简要解释资料信息)(四)拓展延伸:[仿]1、结合这首诗,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学会说“不”。
(任选一个情境,写400字小作文。
)情境一、假设,有一位异性多次向你表白他(她)的心迹,并且渴望你能够接受他(她)的超越一般友谊的请求。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你不能(无法)接受他(她)。
那么你该怎么跟他(她)讲呢?(前提是既不能亵渎对方的真挚情感,也不要给对方任何一点机会。
)情境二、假如,有一天你爸妈都因为工作而不能给你做饭,你只能自己动手。
而学校马上就要考试了,作业特别多。
这天傍晚,你刚刚从家里赶回来,你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来了,他(她)兴致勃勃地拿来一本漫画,打算和你分享。
这个时候,你该怎样和他(她)说不呢?四、鉴赏《近试上张水部》1、齐读,整体感知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主旨)2、自由读,分析字词3、《近试上张水部》赏析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
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
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背景简介,展示基本解读文字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
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
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意读讨论如下:1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谁?(明确:分别指诗人朱庆余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
)2 、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明确: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3 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余的?展示如下:酬朱庆余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