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唐诗宋词元散曲)第2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唐诗宋词元散曲)第2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 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看,属于“初关”或“重关”哪种情况?为 什么? 答: 答案 元诗自然属于越过“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 为难得。 3.阅读朱庆馀的《近试上张籍水部》及张籍的《酬朱庆馀》,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 答案 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馀的才能,暗示他 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 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 50 字) 答: 答案 “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 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4.阅读《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前两句诗描绘诗人所见的景象。 答: 答案 秋天,海边山峰奇峻峭拔,万物萧条的景象。 (2)“想象奇异”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加以赏析。 答: 答案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以山峰为利剑,把愁肠割为千万份,撒向峰尖来望故乡,倾泻了诗 人被贬离乡的抑郁愤懑和思乡念友的凄苦之情。 三、疑难探究 5.《节妇吟》写的是一个守节的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可是,作者张籍分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在诗 中把自己写成一个女子?诗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是怎样对应的? 答: 答案 注释一有这样一句:“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中唐以后, 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 愈就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如他的老 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所以,这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一首政治诗。 人物对应:主人公,妾——张籍;第三者,君——李师道;“我”丈夫,良人——皇帝(国家)。理由,节 妇之节——臣子之节。表层意义,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婉言拒绝;深层内涵,张籍对藩镇首领李师道的邀
一、结构图示 《节妇吟》前四句:接受赠珠婉拒→顾全名节、忠贞不渝
后六句:还珠
二、要点赏析 1.阅读《节妇吟》,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主人公情感上的矛盾,并说说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情感:对“君”的埋怨——对“君”的感激——为“良人”自豪——对“良人”的忠贞——对拒绝 “君”一事感到遗憾、哀伤。 矛盾:“我”应该忠于“良人”,但是我也感激于“君”对“我”付出的真情。面对矛盾、痛苦,渴望被对 方理解。 好处:一方面,让“君”知道“我”的困境,从而使他可以体谅“我”;另一方面,让他看到“我”对他 的尊重,而不至于自尊心受损,进而恼羞成怒。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 答案 ①用语巧妙,拒绝别人却让别人比较乐于接受。②比兴的手法。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 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了诗人不便明 说的婉拒之意,暗示了自己不攀附权贵、反对藩镇割据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志向和节操。 2.阅读元稹的《酬乐天频梦微之》及白居易的《梦微之》,回答下列问题: (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意。试分别简述这 一特点。 答: 答案 白诗不说因自己想念微之而“梦见君”,而说因微之过于想念自己而使自己“梦见君”,这就有新意。 元诗又不同于白诗,白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元诗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深刻巧妙,人所不至。
二、写作背景 《节妇吟》 此诗另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 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 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 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 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 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将拒绝之意表达得极为委婉,李师道读后,也觉 无可奈何。 《酬乐天频梦微之》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 吏,同宦官刘七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极为不易,好友的来信自是倍加珍贵。白居易赠元稹一首诗,问元稹何事忆我,致 使我昨夜梦见您。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因此, 元稹一接此诗,老朋友的深情令他深深感动。赋诗一首回告白居易: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在梦 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 这就把对好朋友的惦念、感激,和欲梦不得的凄苦之情表达得入骨三分。 《近试上张籍水部》 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籍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 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 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 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 明艳更沉吟。齐 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 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 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回得妙,珠联璧合,成为文学史上传诵的佳话。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 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世称“柳柳州”。这诗 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 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 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 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第 10 课 酬赠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生平及文学作品。2.掌握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 特点。3.把握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创作风格。4.掌握酬赠诗的艺术特点。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诗意解读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别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代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 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 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 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 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 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 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 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 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 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 中展现画图,做到了言有尽而意不尽。 名句识记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考点演示 找出诗中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字,并对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秋”字。表面上写萧瑟凄凉的秋景。实际上却是表达友人离别后自己内心的难舍和忧愁。作 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谓之“愁”。所以“秋”还是双关语。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 史等职。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 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元稹 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 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 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除诗歌外,元稹还创作过一篇唐传奇《莺莺传》, 为后世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提供了故事框架。传奇中莺莺、张生性格鲜明的形象,虽最终以莺莺被弃的 悲剧结局结尾,却使全文笼罩在浪漫的气氛中,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填空。 (1)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国子司业,有《张司业集》。 (2)元稹,字微之,有《元氏长庆集》,唐代著名诗人。 (3)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故称“柳河东”;作品有山水游记合集《永州八记》,寓言《三戒》等。 (4)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5)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海畔尖山似剑铓.。 铓:刀刃的顶端 (2)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放置,安放 (3)唯梦闲.人.不梦君! 闲人:不相干的人 (4)妾家高楼连苑.起。 苑:园林 (5)事夫誓拟.同生死。 拟:打算 3.翻译下列诗句。 (1)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译文:我了解您对我的情谊是明明白白的,但我甘愿侍奉丈夫,发誓要同生共死,矢志不移。 (2)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译文:我现在因为生病而心神恍惚,不能自主,只梦见那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梦不见你! (3)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译文:海边的群山诸峰仿佛是无数利剑的锋芒,秋天草木变衰,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感交集, 愁肠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