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中级4 皮肤的超微结构

皮肤中级4 皮肤的超微结构

第四章皮肤的超微结构(重点3个考点)
表皮细胞间的联系1/3
表皮细胞间通过角蛋白丝、跨膜细丝相联系,如:
(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电镜下桥粒呈盘状,直径约为0.2~0.5μm,厚约30~60nm,其中央有20~30nm宽的电子透明间隙,内含低密度张力细丝;间隙中央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层称中央层,其粘合物质是糖蛋白;中央层的中间还可见一条更深染的间线,为高度嗜锇层。

构成桥粒的相邻细胞膜内侧各有一增厚的盘状附着板,长约0.2~0.3μm,厚约30nm,许多直径约为10nm的张力细丝呈袢状附着于附着板上,其游离端向胞质内返折(胞内细丝),附着板上固有的张力细丝可从内侧钩住张力细丝袢,这些固有张力细丝还可穿过细胞间隙并与中央层纵向张力细丝相连,称为跨膜细丝。

桥粒由两类蛋白构成:
一类是桥粒跨膜蛋白,主要由桥粒芯糖蛋白Dsg和桥粒胶蛋白Dsc构成,它们形成桥粒的电子透明细胞间隙和细胞间接触层。

人的桥粒跨膜蛋白在表皮的表达表现为分化特异性。

Dsg1和Dsc1主要在棘层上部及颗粒层表达;Dsg2和Dsg3分别分别在基底层及棘层下部表达;Dsc3在基底层及棘层下部均有表达。

另一类为桥粒胞浆蛋白,是盘状附着板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桥粒斑蛋白DP和桥粒斑珠蛋白PG,在表皮全层均有表达。

桥粒斑蛋白DP仅存于桥粒斑块,因此是桥粒的特征标志。

(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电镜下半桥粒内侧部分为高密度附着斑,基底层细胞的角蛋白张力细丝附着于其上,
致密斑,两侧致密斑与中央胞膜构成夹心饼样结构。

致密斑中含
(integrin)等蛋白。

(大疱性类天疱疮)
非角质形成细胞2/3
非角质形成细胞
1.表皮黑素单位: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黑素细胞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数量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其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肤色、人种、性别等无关。

几乎所有组织内均有黑素细胞,但以表皮、毛囊、黏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等处为多。

黑素细胞无桥粒。

HE染色切片中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胞质透明,胞核较小,银染色及多巴染色显示细胞有较多树枝状突起。

电镜下可见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性黑素小体,后者为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是合成黑素的场所。

黑素分为真黑素和褐黑素,原料是酪氨酸。

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黑素。

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ngerhans细胞:是由起源于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中形成的免疫活性细胞。

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数量约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面颈部较多而掌跖部较少。

Langerhans细胞HE染色及多巴染色阴性(多巴染色染黑素细胞),氯化金染色及ATP 酶染色阳性。

光镜下细胞呈多角形,胞质透明,胞核较小并呈分叶状,线粒体、高尔基复合
体、内质网丰富,并有溶酶体。

电镜下细胞核呈扭曲状,无张力细丝、桥粒和黑素小体,胞质清亮,内有特征性的Birbeck 颗粒,后者多位于胞核凹陷附近,长约150~300nm,宽约40nm,其上有约6nm的周期性横纹,有时可见颗粒一端出现球形泡而呈现网球拍样外观;
目前认为Birbeck颗粒是由Langerhans细胞吞噬外来抗原时胞膜内陷形成,是一种消化
基底膜3/3
基底膜基底膜带的组成:电镜下BMZ可分为四个不同结构区域。

1.胞膜层:可见半桥粒
2.透明层:主要成分为板层素
3.致密层:主要是Ⅳ型胶原
4.致密下层:主要是Ⅶ型胶原
基底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半桥粒,基底膜40000左右的分子可通过)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