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模拟题(一)

文学理论模拟题(一)

文学理论模拟题(一)一、填空1.(填作者或作品)李泽厚()李渔()本雅明()弗洛伊德()《历史与阶级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间词话》2、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

答案: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3、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四个要素组成。

答案:艾布拉姆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4、文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从()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答案:艺术生产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象化论、()、特殊的意识形态论、()、现实主义的创作论、文学历史发展论、文学批评论。

答案:艺术生产论、文学起源论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体现在:“对象化”论强调的是它的(),“意识形态”论强调的是它的(),“艺术生产”论强调的是它的()。

答案:创造性、依存性、独创性6、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区别开来。

”答案: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7、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宗教方式、()、艺术方式。

答案:理论方式、实践—精神方式8、文论史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有:巫术说、()、游戏说、摹仿说等。

答案:宗教说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答案:说话人10、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具有()、民族性、人民性和阶级性。

答案:意识形态性1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答案:形象与理性12、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体现为两种修辞形态:()和含混。

答案:含蓄13、文论史上对的解释有:“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等;对文学创造主体的解释有:“摹仿者”说与“创造者”说、“旁观者”说与“移情者”说、“集体人”说等。

答案:文学创造客体14、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可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答案: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15、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等多种类型。

答案: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16、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包括:()、艺术发现、创作动机等。

答案:材料储备17、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答案:回忆与沉思18、构思方式有:综合、()、变形与陌生化。

答案:突出和简化19、文学创造的物化手段包括:行之于心到行之于手、()、即兴与推敲等。

答案: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20、文学创造过程包括:()、构思阶段、物化阶段。

21、文学创造原则()、艺术概括、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二、名词解释1.兴观群怨说2.权力/话语3.影响研究/平行研究4.文学史5、泛神论6、通感7、陌生化8、黄金分割9、创作个性10、人民性11、隐含的读者12、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13、文艺学14、狭义文学15、文学话语16、惯例的文学观念17、话语蕴藉;18、文学19、精神生产20、文学创造21、文学创造的客体22、文学创造的主体;23、文学创造材料24、艺术发现25、创作动机26、艺术构思27、形象思维;28、灵感29、知觉30、综合过程31、突出与简化32、变形21、陌生化22、即兴与推敲23、艺术真实24、艺术概括25、情感把握26、形式创造;27、艺术形式28、“有意味的形式”29、文学活动30、审美31、劳动起源说32、形式创作33、审美批评34、原始意象35、行动元36、话语蕴藉37、情感把握38、期待视野三、简答题1、下列主张或论述是何人最先提出的?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1)“汉魏风骨”(2)“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3)“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常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5)“……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

不考虑这些,就会坠入莱辛巧妙地嘲笑过的十八世纪法国人的幻想。

既然我们在力学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创作出自己的史诗来呢?于是出现了《亨利王特》来代替《伊利亚特》。

”(6)“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2、马克思关于美的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有何评价?3、“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之比较。

4、作为语言艺术,文学有哪些区别与其他艺术部类的主要特征?试联系实际作比较分析。

5、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当下的文学批评应该如何应对?6、谈谈你对文学批评标准的看法。

7、比较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特点。

8、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请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四、论述题1、简论抒情文学2、文学与大众传播3、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再思考4.论文学的主体性5.我看纯文学6、谈谈你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作用的认识。

7、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人们只看到,艺术和料学不是同一件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一定内容的所用的方法。

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可是他们都是识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

”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有偏颇,请你进行辩析。

8、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文学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3、文学起源于游戏。

4、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5、诗与应用文的区别在于句子的排列方式。

6、没有社会现实生活,就不能有文学。

7、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就不能掺杂丝毫主体思想情感。

8、文学是无功利的,所以就不能有任何功利考虑。

9、文学是形象的,所以它完全不依赖理性。

10、文学是情感的,它不包含认识因素。

1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都是一种精神生产,因此它们在创造规律上没有什么区别。

12、艺术的职责不是摹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13、那些能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家,都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

14、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1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16、文学创造时,作家的主观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17、文学创造的真实性原则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是一样的。

18、艺术概括与西欧文学史上的“类型化”主张本质上是一样的。

19、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20、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全在于它的语言形式,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之无关。

21、文学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四、简答题:1、请简述文学理论的对象与任务。

2、请说明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表现在哪些方面?5、请说明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6、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7、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8、试说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及其原因。

9、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其对应的文学观念是什么?有何解决办法?10、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活动?12、请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13、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有个性的创造?14、举例说明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15、请说明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客体应具有什么特点(特殊性)。

16、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显示客体?17、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创造者”?18、请举例说明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9、请说明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意义何在?20、请说明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21、请举例试述作品与意图之间的冲突。

22、请与生活真实和科学真实比较,说明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

23、为什么说艺术概括是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中实现的?请举例说明。

24、怎样理解“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介入和把握的过程?25、怎样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把握?阐述这种情感把握的诚挚性与高尚性原则。

26、形式创造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和原则?27、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8、简述司空图诗论的主要观点。

29、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30、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3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32、如何把握文学形象的“合情合理”原则。

五、论述题:1、请试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请结合实际谈谈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3、论文学创造的主体。

4、论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

5、如何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期待视野”。

6、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者和创造者”?请举例阐述。

7、果戈理小说《外套》的素材,来自彼得堡官场的一件逸闻。

一个穷困的小职员酷爱打鸟,靠节衣缩食,拼命做一些额外的零工,才攒钱买了一支猎枪。

万万没有想到,刚一打猎,猎枪就被茂密的芦苇挂到水里去了。

小职员懊恼万分,从此一病不起,直到靠了同事们的帮助,凑钱给他重新买了一支猎枪,才算救了他一命。

就是这件趣事,成了果戈理写作《外套》的契机。

不过,猎枪这一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被改成了外套这一生活必需品;猎枪失而复得,改成了外套得而复失;故事的结局,也由小职员的转危为安,该成了命丧黄泉。

一个带有喜剧性的皆大欢喜的生活事件,经过果戈理的改造,成了因困顿而追求,由追求而幻灭的三部曲,从而对沙皇俄国的官场黑暗和小人物命运的卑微悲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请运用有关理论来分析阐述果戈理的这一创作行为。

8、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的最初意图是想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格拉诺夫斯基、别林斯基等人,但具体写作中却情不自禁地升起对俄国旧贵族的仇恨。

于是应该赞美的人物却成了“一半像魔鬼”的形象。

请运用所学过的文学理论来阐述这一写作现象。

9、为什么未经过艺术处理的癞头疮、鼻涕、大便、毛毛虫、死尸之类生活现象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主要客体?请结合创作现象对文学创造的客体进行论述。

10、“游戏说”评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