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
对“按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应遵循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来全面认识和把握。

1、“是什么”即什么是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又把规律叫做客观规律。

2、“为什么”即为什么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人们要达到成功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怎么办”即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
(1)认识规律。

规律总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表现出来,人们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大量的具体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发现和认识其中的规律。

(2)利用规律。

利用规律就是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要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3)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要点突破】
全面认识和把握按客观规律办事,要走出三个知识误区:
误区一: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不变的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了。

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人为的变,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误区二:“利用规律”就是“改造规律”、“创造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是否起作用及作用的表现形式都与客观条件相联系。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认识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存在条件。

在认识的基础上,就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从而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有利,这就是“利用规律”。

“利用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不是“改造规律”、“创造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可以“改造规律”、“创造规律”,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误区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是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是否尊重规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

【典型例题】(2005年春季高考题)39.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

回答:
(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

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参考答案:(1)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抗拒这一进程。

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