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鸦片战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本讲的主线索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短暂春天到日益萎缩的过程。
三个重点知识: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影响;洋务运动及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总体上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知识点一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出现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基本特
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分散性、封闭性
和保守性的特点。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
的发展,自然经济日趋衰弱。
鸦片战争后,在外
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的通商
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
这些外商企业是在
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
中国的自然经
济受到冲击。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
种反应,不是自发的。
知识点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工业化的起点,主要由地主阶级领
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工业化有所发展。
1.背景
(1)清政府内部的分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
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慈禧对洋务派的支持。
(3)总理衙门的推动。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
结,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3.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
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
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3)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
建三支海军。
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4)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
的破产。
5.影响
(1)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
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
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
张;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
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
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
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经营管理腐败。
如何理解近代化?
(1)近代化也称作现代化,主要标志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教育上的近代化等,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3)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代化就是工业化
和与其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
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
代社会。
知识点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条件: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
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
④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3)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产生那天起,便具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产生条件的不充分使其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
从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并且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无从发展。
地域分布和部门结构的不合理使其具有后天畸形的特点。
(4)影响:促进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
的产生。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
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
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清政府为
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
潮。
(2)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了政
治舞台,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③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⑤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使许多人投资实业。
(2)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3)特点: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③民族资本主义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4)民族资本主义的重大挫折:①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受到挤压和摧残。
②抗战时期,日本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使沦陷区的民族经济破产。
③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民族资本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5)建国后的归宿:①新的春天: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工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发展。
②消亡: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中国的工业近代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
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
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
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
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
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
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薄弱;地
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纠错心得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