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种逻辑形式和方法的规律

各种逻辑形式和方法的规律


第三节 简单判断构成的三段论 (直言三段论)
3-1.直言三段论及其结构
一个直言三段论由且只由两个前提,一个结论三个直言 性质命题组成,作为命题主谓项的有且只有三个概念, 每两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项是同一个概念。 三段论的结构公式: M-P S-M ∴S-P 三段论结论中充当谓项的概念P,称为大项;结论中作 为主项的概念S,称为小项;只出现在前提中而不在结 论中出现的概念M称为中项。由大项和中项构成的前提 叫大前提;由小项和中项构成的叫小前提。一个完整的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第五章第二节.4
2-2.2.换位法 换位法的规则: 结论和前提质相同,结论的主项和谓项,分别是前提的 谓项和主项。 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换位推理结果: SAP→PIS SEP→PES SIP→PIS SOP不能换位 2-2.3.换质位法和换位质法 换质法和换位法的结合。先换质再换位,叫换质位法; 先换位再换质,是换位质法。还可多次交替使用。 运用换质位法和换位质法进行推理,必须遵守这两种推理 方法的规则。
第五章第二节.2
2-1.2.根据反对关系
两种由真推假: SAP→ ¬SEP SEP→ ¬SAP
2-1.3.根据下反对关系
两种由假推真: ¬SIP→SOP
¬SOP→SIP
2-1.4.根据差等关系
由真推真: SAP→SIP SEP→SOP 由假推假: ¬SIP→ ¬SAP ¬SOP→ ¬SEP
第五章第二节.3
第五章第一节.3
从前提和结论的范围关系和真值关系看: 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演绎推理是必然性 的推理,前提真,则结论一定真。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结论超出前提。归纳推理 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性的推理,前提真,结论未必 一定真。 演绎推理所得出结论的真实性更可靠,而归纳推 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范围更宽阔,不同的推理有 不同的适用场合和条件。 本章主要讨论演绎推理。
2-3.同一律的客观基础
同一律的客观基础是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同一律不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是着重从事物相对确定 的基础上反映思维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 认识事物本身的确定性是认识其在不同时间、条件、方向 上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节
3-1.矛盾律的含义
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既肯定又否定。 传统逻辑学表述为“A不是非A”,¬ (p∧¬ p)。 矛盾律与同一律是一致的,用否定形式规定了同一律用肯 定形式规定的思维确定性要求。 矛盾律强调不可同时承认同一论域中两个有矛盾关系的思 维对象。
2-2.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
改变前提判断的结构形式推出结论。 变形主要有两种类型,换质法和换位法。二者的综合叫 换质位法或换位质法。
2-2.1.换质法
换质法的规则: 改变前提的质,也就是将联项肯定否定对换。 前提主谓项位置不变,但将谓项变为其负概念。 A、E、I、O四类命题换质推理的结果: SAP→SE~P SEP→SA~P SIP→SO~P SOP→SI~P
3-2.违背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违背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就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直接或间接地肯定两个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对象。 揭露对手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是很有力量的驳难方法。
第四章第三节.2
3-3.矛盾律的客观基础
矛盾律的客观基础是客观事物的相对差异性。 矛盾律和同一律一样,其客观基础都是客观事物的质的规 定性。质的规定性一方面表现为事物的确定性和相对稳 定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和其他事物的相对差异性。 对矛盾律的理解,要注意两个问题: 不能把形式逻辑所说的非此即彼的逻辑矛盾和辩证逻辑 所说的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现实矛盾混同起来。二者是 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要注意矛盾律是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同一方向上 针对同一对象而起作用的。如果时间、条件、方向变化 了,客观事物有了发展变化,“同一事物”就不再是逻 辑上的同一对象了。
2-2.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运用概念时违背了同一律,所犯逻辑错误叫混淆概念或 偷换概念。可以一概称之为混淆概念。
第四章第二节.2
运用命题和推理等逻辑形式时违背了同一律,所犯逻辑 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有意识地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是诡辩论者常用的手段。 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等毛病,一般都是混淆概念或转移论 题的错误 。 辩论、争议,双方对同一个词语理解不同,各执一词,结 果争论不得要领 ,病根还是违背了同一律。
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一个方面。 充足理由律揭示了事物这个方面的本质。 关于充足理由律作为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地位,最主要反 对意见是认为充足理由律只作用于命题和推理形式,不 是普遍存在的规律,所以有人称之为推理的规律。
第五章 演绎推理
第一节 推理概述
1-1.推理及其结构
推理:根据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命题,逻辑上称之为“前提”;推理 得出的新命题,称“结论”。 形式逻辑讨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一般联系、组成判断的概念 对这种联系的作用和影响,研究正确推理的规则。 形式逻辑主要讨论正确的推理,也就是结论一定为真的推理。 正确推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前提真,必须是经实践或 正确推理、论证证明的真命题;二是推理形式有效,符合 正确推理的规则,由真前提能必然推出真结论。 说到底,有效的推理形式是客观事物间普遍联系在人们认识 中的反映。
第五章第一节.2
1-2.推理的类型
推理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1-2.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根据从前提到结论的思维进程方向划分。 演绎推理,根据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性原理 推知这类事物个别对象的性质,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根据一个或一些对象的性质推知这类事物的 普遍性、规律性原理,个别到一般。 类比推理,根据一个或一些对象与另一个或一些对象具 有某一或某些共同属性,推知这些对象有另一个或一些 相同属性,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第五章第三节.2
3-2.直言三段论的规则
三段论的公理:对一类对象有所断定,那么,对该类对象 中的每一对象也就有所断定。三段论规则是三段论公理的 具体体现,是保证推理有效的有力措施。 三段论结构形式的推理未必都有效,未必都能根据真前提推 出真结论。要进行有效的三段论推理,就必须遵守其推理 规则。结论真实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前提真实。
第四节
4-1.排中律的含义
排中律
同一思维形式,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既 不肯定也不否定。 “要么A,要么非A”,p要么¬ p。 排中律和矛盾律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用否定形式规定了同一 律的内容。 矛盾律反对“两可”,强调不能同时承认两个相互否定的 思维形式;排中律则反对“两否”,强调具有矛盾关系 的两个思维形式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证明的反证法,就是排中律的具体运用。
第五章第一节.4
1-2.2.模态推理和非模态推理
演绎推理中,前提或结论有模态命题的推理,我们称之为 模态推理。模态命题和模态推理都存在一些复杂的有待 深入研讨的问题。我们主要讨论非模态推理。
1-2.3.性质命题的推理和关系命题的推理
关系命题的推理,前提或结论中存在关系命题。
1-2.4.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三段论规则:
1· 构成三段论的三个命题,主谓项有且仅有三个概念。 违反这一规则,常见的是“四词项错误”。这种错误最有代 表性的就是中项在大小前提中出现时不是同一个概念。 本质上看,四词项错误是违背同一律的“混淆概念”错误在 三段论推理中的具体表现。
第五章第三节.3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中项是联系大项和小项的媒介,是正确推理的重要环节。 违反这一规则的逻辑错误叫“中项两次不周延”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违背这一规则,会犯概念不当周延错误。两种具体表现: 大项不当周延:大项在大前提中不周延,结论中周延。 小项不当周延:小项在小前提中不周延,结论中周延。 4.两个否定的前提推不出结论 大小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判断。两个前提如果都否定,中项就 起不到联系大小项的作用,无法得到必然结论。 5.结论是否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前提是否定的。 有否定前提推不出肯定结论,结论否定则必有否定前提。
直接推理
又称简单推理,根据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推理。 直接推理主要有两种。 相同素材命题根据命题对当关系相互推导。 进行命题变形,逻辑基础是性质命题主谓项的周延关系。 2-1.依据命题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 根据命题对当关系,可以推出与前提同一素材的结论。
2-1.1.根据矛盾关系
由真推假: SAP→ ¬SOP SEP→ ¬SIP SIP→ ¬SEP SOP→ ¬SAP 由假推真: ¬SAP→SOP ¬SEP→SIP ¬SIP→SEP ¬SOP→SAP
第五章第三节.4
3-3.三段论的格及其规则
大项、中项、小项在前提命题中的位置是自由的,都可以 充当主项和谓项。三段论前提大中小项位置构成四种不 同组合,形成的前提形式为三段论的四个“格”。 三段论规则在不同格的三段论中有不同的体现,产生了一 些格的特殊规则。 3-3.1.第一格 结构形式:中项是大前提的主项、小前提的谓项。 规则:a.大前提必须全称;b.小前提必须肯定。 第一格突出显示了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的规律,体现了 三段论公理。第一格使用最频繁,称典型格、完善格, 又称作审判格。
4-2.违背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许多逻辑书称违背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可”。严 格地说,这一逻辑错误是“两不可”。或者说,所谓 “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含义是指两不可。
第四章第四节.2
4-3.排中律的客观基础和适用范围 排中律的客观基础也是客观事物的物质规定性,强调认识 客观事物的相对确定性和相对差异性两个方面的客观实 在不可偏废。 排中律的适用范围小于同一律和矛盾律。排中律只适用 于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对立的思维形式,而矛盾律适用 于矛盾和反对关系的思维形式。 排中律也不适用于由空概念(虚假概念)构成的判断以 及无意义的判断形式。 逻辑上的“复杂问语” 看似运用排中律,问题在于论域 不合理,是不正当提问。 论域合理,是正确运用排中律的前提。 三大基本规律从不同方面对思维对象的确定性作出了规定, 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