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计算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计算


1)截面设计 ) 已知截面尺寸,计算长度l 已知截面尺寸,计算长度 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向压力组合设计值,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向压力组合设计值,求纵向钢筋 所需面积。 所需面积。
1 r 0 Nd A = ' ( − f cd A) f sd 0.9ϕ
' s
2)截面复核 ) 已知截面尺寸,计算长度l 已知截面尺寸,计算长度 0,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积,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向力 组合设计值,求截面承载力。 组合设计值,求截面承载力。
N
j
= max( N

,N

)
这种情况在砼保护层面积相对较大时发生。 这种情况在砼保护层面积相对较大时发生。 2.螺旋箍筋配量过小,作用不显著,不计其作用,即 螺旋箍筋配量过小,作用不显著,不计其作用, 如果
As 0 < 0.25 As'
那么 N
j
= N普
3.螺旋筋不能提高强度过多,否则会导致混凝土保护层 螺旋筋不能提高强度过多, 剥落, 剥落,即 ' N 螺 ≤ 1 .5 N 普 = 1 .35ϕ ( f cd A + f sd As' )
Pl = φPS |
§6.1 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三、纵向稳定系数ϕ 纵向稳定系数ϕ 1.定义: 1.定义:考虑构件长细比增大的附加效应使构件承载力降低 定义 的计算系数。 的计算系数。 2.计算:ϕ =pl/ps 2.计算: 计算
pl =
π 2 EI
l0
2
(欧拉公式)也即长柱失稳破坏时的临界承载力
σ2
为作用于核心混凝土的径向压应力值。 为作用于核心混凝土的径向压应力值。
f cc = f c + kσ 2
§6.2 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三、承载力计算 螺旋箍筋柱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式并应满足
γ 0 Nd

' N u = 0.9 f cd Acor + kf sd As 0 + f sd As'
§6.2 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2、破坏特征 当承受轴向压力时, 当承受轴向压力时,螺 旋箍筋阻止砼的横向变形, 旋箍筋阻止砼的横向变形,使 三向受力状态, 砼处于三向受力状态 砼处于三向受力状态,轴向力 增大到一定数值,砼保护层开 增大到一定数值,砼保护层开 始剥落,随着轴向力增大, 始剥落,随着轴向力增大,螺 旋箍筋应力也增大, 旋箍筋应力也增大,最后达到 屈服强度, 屈服强度,失去核心砼的约束 作用,使砼压碎而破坏。 作用,使砼压碎而破坏。
(
)
★★螺旋筋仅能间接地提高强度,对柱的稳定性问题 螺旋筋仅能间接地提高强度, 能间接地提高强度
毫无帮助,因此长柱和中长柱应按着通箍筋柱计算, 毫无帮助,因此长柱和中长柱应按着通箍筋柱计算, 不考虑螺旋筋作用。 不考虑螺旋筋作用。
§6.2 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四、与按普通箍筋柱强度计算值的比较 螺旋箍筋柱的强度不会小于普通箍筋柱的强度, 1.螺旋箍筋柱的强度不会小于普通箍筋柱的强度,即
§6.1
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二、破坏形态 1.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影响因素: 徐变: (1)徐变: 使钢筋应力突然增大,砼应力减小(应力重分布) ●使钢筋应力突然增大,砼应力减小(应力重分布) 突然卸载砼会产生拉应力。 ●突然卸载砼会产生拉应力。 长细比: (2)长细比:(l0/b) 2.普通箍筋柱的破坏特征 短柱破坏——材料破坏。 材料破坏。 (1)短柱破坏 材料破坏 破坏特征:纵向裂缝、纵筋鼓起、砼崩裂。 破坏特征:纵向裂缝、纵筋鼓起、砼崩裂。 承载能力
§6.2 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五、构造要求 螺旋箍筋柱的纵向钢筋应沿圆周均匀分布 纵向钢筋应沿圆周均匀分布, 1、螺旋箍筋柱的纵向钢筋应沿圆周均匀分布,其截面积 应不小于箍筋圈内核心截面积的0.5% 0.5%。 应不小于箍筋圈内核心截面积的0.5%。常用的配筋率在 1.2%之间 之间。 0.8%~ 1.2%之间。 构件核心截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整个截面面积的2/3 核心截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整个截面面积的2/3。 2、构件核心截面积应不小于构件整个截面面积的2/3。 螺旋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4 1/4, 3、螺旋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4,且不小 8mm,一般采用( 12)mm。为了保证螺旋箍筋的作用, 于8mm,一般采用(8~12)mm。为了保证螺旋箍筋的作用, 应满足: 螺旋箍筋的间距S应满足: ●S应不大于核心直径 d cor 应不大于80mm 且不应小于40mm 以便施工。 80mm, 40mm, ●S应不大于80mm,且不应小于40mm,以便施工。
′ ps = fcA + f s′As (短柱压坏时的轴心力)
π 2 β1 Ec 1 ϕ= ⋅ 2 ' ' f cd + f sd ρ λ
影响因素:长细比、柱的初始挠度、竖向力的偏心有关, 3. 影响因素:长细比、柱的初始挠度、竖向力的偏心有关, 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及配筋率对其影响较小。 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及配筋率对其影响较小。
§6.1 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件
α) β)
Σ
纵向钢筋
箍筋
δχο
β
ρ
η
图6-1 两种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 a)普通箍筋柱 b)螺旋箍筋柱 普通箍筋柱 螺旋箍筋柱
Σ
纵向钢筋 螺旋箍筋
纵向钢筋作用: 帮助混凝土承担压力防止混凝土 出现突然的脆性破坏,并承受由 于荷载的偏心而引起的弯矩 箍 筋 作 用: 与纵筋组成空间骨架,减少纵筋 的计算长度因而避免纵筋过早的 压屈而降低柱的承载力
§6.1 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一、钢筋混凝土柱的分类 普通箍筋柱: ,(图 1a)。 普通箍筋柱:配有纵筋和箍筋的柱 ,(图6-1a)。 螺旋箍筋柱:配有纵筋和螺旋筋或焊接环筋的柱,( ,(图 1b)。 螺旋箍筋柱:配有纵筋和螺旋筋或焊接环筋的柱,(图6-1b)。 其中:纵筋帮助受压、承担弯距、防止脆性破坏。 其中:纵筋帮助受压、承担弯距、防止脆性破坏。 螺旋筋提高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螺旋筋提高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图6-2螺旋箍筋柱轴心受压构件破坏情况 螺旋箍筋柱轴心受压构件破坏情况
§6.2 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二、适用条件和强度提高原理 适用条件: 1.适用条件:① l / d ≤ 7 ~12 ( 短柱 ) ; 尺寸受到限制。 ②尺寸受到限制。 注意:螺旋箍筋柱不如普遍箍筋柱经济,一般不宜采用。 注意:螺旋箍筋柱不如普遍箍筋柱经济,一般不宜采用。 2.强度提高原理 螺旋箍筋对其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螺旋箍筋对其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抗 压强度提高,根据圆柱体三向受压试验结果, 压强度提高,根据圆柱体三向受压试验结果,约束混凝土的 轴心抗压强度近似表达式: 轴心抗压强度近似表达式: 式中
1 1/5, 的1/5,即S≤ 5 d cor ;
本章小结 轴心受压柱,根据配制箍筋的形式不同分为两种类型, 轴心受压柱,根据配制箍筋的形式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即 普通箍筋柱与螺旋筋柱。 普通箍筋柱与螺旋筋柱。 影响轴心受压构件破坏形态主要因素有: 影响轴心受压构件破坏形态主要因素有: ●长细比 ●柱的初始挠度 ●竖向力的偏心 ●徐变 普通箍筋柱与螺旋筋柱承载力计算比较
复合箍筋的布设
1600KN
§6.2 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一、受力分析及破坏特征 受力分析及破坏特征 1、受力分析 螺旋箍筋或焊接圆环箍筋能约束混凝土在轴向压力作 被动侧向压力, 用下所产生的侧向变形,对混凝土产生间接的被动侧向压力 用下所产生的侧向变形,对混凝土产生间接的被动侧向压力, 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 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 箍筋则产生环向拉力 环向拉力。 箍筋则产生环向拉力。当箍筋外部的混凝土被压坏并 剥落后,箍筋以内即核心部分的混凝土仍能继续承受荷载, 剥落后,箍筋以内即核心部分的混凝土仍能继续承受荷载, 当箍筋达到抗拉屈服强度而失去约束砼侧向变形的能力时, 当箍筋达到抗拉屈服强度而失去约束砼侧向变形的能力时, 核心砼才会被压碎而导致整个构件破坏,其破坏形态如图6 核心砼才会被压碎而导致整个构件破坏,其破坏形态如图6 所示。 -2所示。
第六章 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本章主要内容 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形态、 1.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形态、 承载力计算; 承载力计算; 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形态、 2.配有纵向钢筋和螺旋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的破坏形态、 承载力计算; 承载力计算; 稳定系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稳定系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核心混凝土强度分析及强度计算; 4.核心混凝土强度分析及强度计算; 普通箍筋柱、螺旋箍筋柱的配筋特点和构造要求。 5.普通箍筋柱、螺旋箍筋柱的配筋特点和构造要求。
§6.1 配有纵向钢筋和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4.箍筋 4.箍筋 箍筋直径:应不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4 且不小于8mm 1/4, 8mm; ●箍筋直径:应不小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4,且不小于8mm;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5 15倍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大于 构件截面的较小尺寸(圆形截面用0.8 直径), 0.8倍 ),并不大于 构件截面的较小尺寸(圆形截面用0.8倍直径),并不大于 400mm;在纵向钢筋截面积超过混凝土计算截面积的3%时,箍 400mm;在纵向钢筋截面积超过混凝土计算截面积的3%时 3% 筋的间距应不大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0 10倍 且不大200mm 200mm。 筋的间距应不大于纵向钢筋直径的10倍,且不大200mm。 复合箍筋: ●复合箍筋:沿箍筋设置的纵向钢筋离角筋间距大于 150mm或15倍箍筋直径(取较大者)范围, 150mm或15倍箍筋直径(取较大者)范围,则应设置复合箍 倍箍筋直径 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