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教案 序数效用论

西方经济学教案 序数效用论

第六讲效用理论:序数效用论
本讲目录
教学目的 (1)
授课课时和教学方法 (1)
重点和难点 (1)
教学内容 (1)
(1)教学构想和导入 (1)
(2)知识点 (1)
1) 序数效用论的假设前提 (1)
2) 无差异曲线和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想要什么 (2)
3)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 (4)
4) 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消费者选择什么 (5)
5) 收入变动和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6)
(3)习题和作业 (9)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序数效用论的假设前提,掌握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和特征,理解边际替代率的含义,掌握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理解收入变化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影响;掌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解不同类型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间的区别。

授课课时和教学方法
本讲安排4个课时的学习,教学方法为讲授和案例分析。

重点和难点
本讲的重点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难点是收入变化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影响。

教学内容
(1)教学构想和导入
本讲的首先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然后导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主要强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之间的区别。

本讲拟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回答,即消费者想要什么?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消费者选择什么?来展开本讲的教学。

(2)知识点
1)序数效用论的假设前提
上讲中,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可以用基数1,2,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有关这一点,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持有异议,他们认为,效用是指人们的偏好,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感觉,无法用具体的效用单位来衡量,而只能按先后次序来排列。

因而提出了序数效用的概念:即用顺序来衡量效用,如只能说 A > B,B < C,不能说A的效用为B的若干倍,或C的效用为B的几分之一。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差异曲线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消费者的行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是序数效用论的基础。

2)无差异曲线和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想要什么
1、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用来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技术和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商品组合的满足程度是无区别的曲线(或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或者说,能够使消费者得到同样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的轨迹。

如下图反映了某个消费者两种效用水平下(I1和I2)消费的面包和茶的组合。

2、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一)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即消费者通常倾向
消费更多的商品而不是更少的商品。

如上图所示,I2所代表的商品数量
高于I1,因此消费者倾向选择I2
(二)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如果减少茶的消费量,在维持效用水平
不变的情况下,就必须增加面包的消费量。

(三)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这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有关。

3、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为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需要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单位(数量)。

即: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Y
MRS=
边际替代率∆Y/∆X总是负数,因为∆X与∆Y的变动方向相反。

若X的增量∆X
→0,则∆Y→0,而∆Y/∆X则趋于一个极限值。

即:
lim ∆X Δy
Δx
=
dy
dx
即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可用过该点对曲线所作切线的斜率来表示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为得到某一单位某种物品而愿意牺牲(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或者说,在连续增加某一种商品时,人们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特别地,MRS取决于目前所消费的每一种物品的量。

如下图所示。

如图,假定消费者只消费面包和两种物品。

在A点时,由于消费者有大量的面包而只有少量的茶,这时他很渴但是不太饿,为了使消费者放弃一杯茶,就要给他六个面包,即MRS为6,;在B点时,消费者有大量的茶而面包的数量较少,这时他很饿但是不太渴,为了使该消费者放弃一杯茶,只要给他一个面包就可以了,即MRS为1。

综上所述,消费者通常愿意放弃他们已经拥有的数量较多的物品,而不愿意放弃他们数量不多的物品,因此,无差异曲线总是凸向原点的。

4、无差异曲线的极端例子
(一)完全替代品(perfect substitutes)
在此种情况下,MRS 不变。

如上例,人们总是会用两个5角的纸币换一张1元的纸币,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人们只关心总数量。

(二) 完全互补品(perfect complements )
对于完全互补品,效用水平为min (a X 1 ,bX 2
),如左脚鞋和右脚鞋(此时a ,b 为多少?),此时无差异曲线呈现“L ”型。

3)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
大多数消费者都想消费更多的物品,人们之所以消费比他们想要的少,是因为他们受到收入的限制。

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表明了消费者支付得起的物品组合。

例如,消费者现在每月用于茶和面包的预算是1000元,面包的价格是2元每包,茶的价格是10元每杯,可以得出如下预算约束线。

在预算约束线上和之下的每一个组合都是消费者负担得起的;在预算约束线之上的每一点表示消费者不能支付的组合
一般地,对于两种商品而言,预算约束线可以写成:
P X X + P Y Y = M
P X和P Y分别表示X和Y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的预算或收入。

也就是
Y=M
Y

P X
Y
X
P X /P
Y
表示相对价格
4)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消费者选择什么
理性的消费者总是考虑在既定的预算条件之下,实现面包和茶的最优组合,在下图中,列出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和其中的三条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也许更偏好A点,但是目前他负担不起那一点;消费者可以负担C点的消费,但是带来的满足程度较低。

只有在B点实现了最优,
此时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

根据前述定义,此时:
MRS=P X P Y
即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这也是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5)收入变动和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1.收入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使预算约束线向外平移。

此时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如下面两图所示:即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正常品的需求增加,低档品的需求降低。

2.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针对前面的例子,假设面包的价格从2元下降到1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此时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顺时针),此时对消费者选择的一种可能影响如下图所示。

事实上,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种效应: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和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如上例(面包的价格从2元下降到1元),这两种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可以用下图形象地描绘出该例子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如图,由于,变动可以分解为A到B到C
两种效用对应的变动如下表所示(注意方向的变化):
(3)习题和作业
1、请画出以下各位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咖啡和热茶)的无差异曲线,同时请对○2和○3分别写出消费者B和消费者C的效用函数。

○1消费者A喜欢喝咖啡,但对喝热茶无所谓。

他总是喜欢有更多杯的咖啡,而从不在意有多少杯的热茶。

○2消费者B喜欢一杯咖啡和一杯热茶一起喝,他从来不喜欢单独只喝咖啡,或者只不喝热茶。

○3消费者C认为,在任何情况下,1杯咖啡和2杯热茶是无差异的。

○4消费者D喜欢喝热茶,但厌恶喝咖啡。

2、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下图所示。

其中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已知商品1的价格P1=2元。

20
30
○1求消费者的收入;
○2求商品2的价格;
○3写出预算线的方程;
○4求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5求E点的边际替代率。

3、比较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消费者均衡条件上的不同(作业)。

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