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1)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读标题:古乐府旧题、诗歌类别 读诗人、注释:杨炯 读诗句:景语+情语 由来犯写到出征、包围、苦战,再到抒怀。
杨炯(约650-693?)
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 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 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 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 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 一卷。
读诗歌,品味语言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 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 样的神情? “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 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 出神的神情。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 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 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诗歌体裁演变:
战国两汉:(楚辞体)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 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 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 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 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 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诗歌体裁演变:
战国两汉:(楚辞体) 汉魏到唐五代:(乐府体,歌行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 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 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 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 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 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 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 行”一体。 唐开始:(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即 近体诗或今体诗)
6个 唐诗 专题
各个时期特点、代表作家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初唐四杰”、 陈子昂为代表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李白、杜甫、 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等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白居易、刘禹锡、 韩愈、柳宗元、李贺等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小李杜”
“风神初振”的初唐 诗
子夜四时歌
梁武帝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长相思
长相思
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 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总结陈子昂的特点: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 恢复《诗 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 托(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深刻的思想内 容),提倡汉魏风骨(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 悲壮,文笔刚健有力。) 陈子昂是初唐诗坛上第一个自觉地 以“恢 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的文学主张和创 作的影响所及,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这以后,像李白的复古主张,韩 愈柳宗元带动的古文运动,以及白居易,元稹开 展的新乐府运动,都受到了陈子昂的影响。被誉 为“唐代文学革新运动先驱”。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幽州,今北京附近。古代属燕国。战国时,燕 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而筑黄金台,礼遇贤士乐毅 等,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打败屡次侵犯燕国的齐国。 燕国晚期也曾出现燕太子丹礼遇贤士田光、荆轲的 千古美谈,诗中感慨即由此而发。 • 1)燕国前代多有礼贤下士的明君。为什么诗人却说 “前不见古人”?它和第二句合起来,说明了自己 怎样的境遇? •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遥想)
洛阳古道 悠悠古道 悠悠离情 此会何年
景色:银烛青烟 金樽绮筵
情感:相对无言 离情缠绵
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 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 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小结整首诗的感情:
这首诗作者没有套用齐、梁的颓靡遗 风中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 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 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 “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 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 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 而多幽深的情思。这就是“风神初振”。
赏析全诗
初唐四杰的悲惨下场
与“初唐四杰”同代的裴行俭不太喜欢初唐 四杰,见过“王杨卢骆”之后,曾下结论说他们 四人“鲜克令终”,没一个有好死的。事实结果 真的就偏向了裴行俭这一边,除杨炯外,“王卢 骆”三人可谓结局非常,应了谶语。也有传说言, 王勃生前曾遇见过一位神人,那人看了王勃的面 相,就得出个结论,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赢, 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 说白了就是面相不好,下场会很惨。
(2)请选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的诗眼并分析其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 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 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写出时光的暗自推移,衬托出 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探讨: 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 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 的?
空间: (室内) (户外)
离堂华筵 别路山川 明月高树 长河晓天 时光催人 难舍难分
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 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 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宫体诗-- 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 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 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 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 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 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 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 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 情诗为宫体诗。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风神: 南宋·姜夔著《续书谱》: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 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 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所指的是一种书法的境界,强调创新。 齐梁甚至初唐前期诗歌特点: 浮艳雕琢,柔靡婉媚的宫廷诗风 初唐诗歌特点: 情思浓郁,气势壮大,风骨刚健
近体诗歌知识 律诗
分类: 五律、七律、排律 结构: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押韵: 一韵到底,偶句押韵,首句自由。 对仗: 颔颈必对,首尾不拘。
古典诗歌知识 绝句(律绝)
分类: 五绝、七绝 结构: 四句 对仗: 不甚严格 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唐诗宋词》 选读
共12个专题: 6 个唐诗专题,6个宋词专题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 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 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 修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 段简诬陷,下狱死。
背景介绍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 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 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 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 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 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 ,课本所选 的是第一首。
自公元六一八年唐帝国建立后,最初三十 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武则天于 公元六五五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 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初唐四杰、沈佺期、 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改造了 宫体诗,继承了南朝诗人对于诗形的研究,完 成了五七言律体,完善了七言古体。经过他们 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 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 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由纤柔卑弱转变 为明快清新。 初唐四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 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营养来 开辟唐诗的疆域。
春夜别友人(其一)
初唐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读标题:时间、事件、诗歌类别 读诗人、注释:陈子昂 读诗句:景语+情语 由室内之景写到室外之景,再遥想古道。
陈子昂(约659~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 1)“前不见古人”的意思是以前那些礼 贤下士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后不见来者” 是说后来的贤明君主自己也来不及见了。 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 失意情绪。
• 2)考虑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感到自 己孤独无助,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表现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感情。
小结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 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 他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充 分体现了“风神初振”的特点。
王勃的死,众所周知,是在去交趾探望父 亲的路上,过海溺亡的。时年不到28岁。 卢照邻,中风半身不遂,丢官得病,灰心 学道,越学越灰,最终含泪投入自己最伐武则天失败,一 说被砍了头献给朝廷;一说逃入江湖不知 所终,没头没尾没下场。 杨炯,神童出身,老老实实写诗做官,四 十多岁病死,算是下场最好的了。
背景补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 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 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 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 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 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 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 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