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演讲稿PPT
冬瓜梁
立柱
徽派建筑的起源 徽派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七大方面
1 徽州古村落 2 徽州水口 3 徽州古民居
4 徽州古祠堂
5 徽州三雕 6 徽州古牌坊 7 徽州园林
徽州古村落
徽州古村落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 势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 沟通内外的空间,以使建筑群落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由于徽州 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带,为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 少,岩谷数倍于土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 此,徽州的古村落极富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山水国画与一曲民 族乐音。概言之,既有山之静谧,又有水之灵动之美。就选址而言,古 代徽州几乎无村不卜,卜居成为村落选址的传统做法。风水择地基于两 大要素,即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前者关系到村落具体形态的 发展以及总体环境的利弊条件,后者关系到村落及宗族、家族的兴衰。 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 驻就成为理想的村落及民居的选址标准。在徽州人风水观念中,村落的 总体环境,应是前有朝山,后倚来龙山,所谓的狮象或龟蛇两山把守水 口,溪河似金带环抱。徽州流传有一首风水民谣云:“阳宅须教择地形, 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 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从这首民谣中 可见,徽人在村落的选址上,还十分注重对水的需求和防范。“所谓水 者,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 其第二义也。”
徽州古民居
唐 模 民 居
徽州古民居建筑始于巢居时代,经历史演变至明清方才基本定型,并 且按徽州人文观念、自然地理及风俗习惯、技艺水平等,形成了较完美的 建筑艺术和风格。呈现出布局简洁、造型古朴、雕饰精致的独特韵味。徽 州古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式楼房,整体素雅、端庄,传统的双披屋顶半 掩半露,隐于重重叠叠的山墙背后;山墙具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 火墙”。为了避免结构线条上的单调,防火墙的造型丰富多样,或作阶梯 式,或作弓形、云形,舒展自如,别具一格。另外对墙头也作了艺术化的 处理,形成翘首长空的马头墙式,并饰以卷草如意类的纹饰。登远处眺望,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在建筑群落中参差错落,鳞次栉比,加之蝶状青黛小瓦 叠伏而成的山脊,配以粉墙绰绰,在青山、绿水、蓝天下交相辉映,宁静 安谧。
休 宁 溪 头 三 槐 堂
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成,占地1000多平方米,内有木柱 182根,其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内外部装饰等,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 堂建筑的特点,民间素有“金銮殿” 之誉。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 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 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 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 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 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 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 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木山水,人物 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 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徽州水口
按照徽州民间说法,水口是地之门户,故有“入山寻水口,登局定 明堂”的说法。每个村落水口布局设计,再现了朴素的美学元素,讲究 天人合一,融入徽俗民情,荟萃生活情趣,使山水和谐,情理相称,形 神合拍,充满了无穷的活力。民间工匠的这种随手牵来的造园工艺,传 神入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水口,不仅担负着村落入口、界定、 防卫、休闲、绿化等功能,也是村民命运前程的一种精神象征。因此, 徽州人视建水口为创基业,不惜一切辛劳代价,以寄托美好的愿望,为 弥补自然环境不合风水家所设计的理想模式,“障空补缺”,“引水补 基”,用人工造景来加以调整,使景观趋于平衡和谐,以满足世俗心理 的需要。
徽 派 建 筑
州文 人 骚 客 眼 中 的 徽
一 生 痴 绝 处 , 无 梦 到 徽 州
徽派建筑的起源
徽派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七大板块
徽派建筑的起源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明朝中 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徽商为光 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 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 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 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 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 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 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 的入侵。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 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 “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 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宏 村 的 山 水 形 势 图
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 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 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宏村简介
.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 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 的乡村”之美称。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 表性的。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 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 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 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 140余幢,著名景点 还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 雷岗夕照等。树人堂、桃源居、敬修堂、德义堂、碧园等一大批独具匠心、 精雕细作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美。宏村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 的皖南乡村,且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 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 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 的山水长卷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 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 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 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 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 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 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 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 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唐 模 水 口
唐模村整个水口的建筑构思十分独特:古树小桥呼应,亭阁牌坊矗 立,檀干溪贯穿全村。溪上筑坝数座,抬高水位,调节了水的流动以更 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檀干溪上建有十座石 桥,匠心独运,且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十桥九貌"。这么严谨 而精细的水口建筑是徽州地区公认的水口建筑代表,也是目前皖南地区 保存最完好的水口建筑群之一。
内部结构一般是:进门为前庭,中开天井,后设厅堂。以一明堂二暗室 的三间式为一单元基本定式,连接组合而成多进堂的多单元纵横向延伸。梁 架上的叉手和霸拳、雀替、斜撑等构件,相互勾连迂回的巧妙结合使得技术 工艺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四 是风格上清雅古朴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清淡柔和而格外古朴典雅,是徽州居 民们高格调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的反映。
徽派建筑的起源
徽派建筑特点
1:总体特点 2:构造特点
徽派建筑七板块
总体特点:
粉墙黛瓦
指雪白的墙壁,青黑 的瓦,用来描写房屋。江 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 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 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 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 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 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 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 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 群体风貌。
总体特点:
马头墙
“马头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作为防火、防风之需,因“封 火墙”。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 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 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上面再安各种式样的“座头”,有“鹊尾式”、 “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 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 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 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 马头 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 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胡 氏 宗敬 祠爱 堂
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 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 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宗祠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门楼飞檐翘角, 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 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敬爱堂”名寓意 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 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
民居建筑特点
一 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二 是布局上紧凑通融
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 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 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 人家”的优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