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
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从市售食品、进口食品、家畜家禽、腹泻病患者等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确保早期发现、及时报告疫情,以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制定此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早期发现疫情;2.动态观察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及疾病流行趋势;3.评价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一)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1.1鲜血便或鲜血样便(血便相混)的腹泻病例;1.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以少尿或无尿为先驱症状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附件4)的病例。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例,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2.1用免疫磁珠法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出产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附件2);或恢复期血清O157 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附件3);2.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2.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3.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3.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情况,针对疫情的流行特征开展以病例监测为主、疑似病例搜索为重点的病例监测工作,必要时开展对外环境、动物宿主(家畜、家禽)及食品的专题调查。
在确认发生暴发或流行的疫区,或疫情可能波及的地区除重点开展病例监测外,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环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的综合性监测。
2.监测范围与监测点的确定2.1监测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确定;2.2 监测点设置应以县(区)为单位,监测点数量以及分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确定;2.3在已发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地区、或人群处于高危状态(人口稠密、人口流动频繁、与流行区毗邻等),且具有开展条件(如经济发达、经费充足、组织机构完善、医疗服务网点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可选择在县级以上的综合医院,设置以肠道门诊、泌尿科和儿内科为重点的常规监测点;2.4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流行区,可选择乡级以上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开展哨点监测。
3.监测方法3.1 病例监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一旦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按照下列步骤开展工作。
3.2 环境及动物宿主流行病学调查在人口稠密、外环境污染严重、卫生状况较差、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家畜、家禽的种类与数量较多的农村,若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确诊病例或较多的疑似病例,并高度怀疑在外环境或动物宿主中存在传染源,为及时查明病因,应开展病例发生地周围环境及动物宿主的流行病学专题调查。
此项监测是在卫生监督以及畜牧部门的配合支持下,采集家畜、家禽(如牛、羊、鸡、猪等)、动物养殖厂种畜、种禽(特别是进口种畜、种禽)的粪便标本,及时分离鉴定菌株。
若有条件还应收集鉴定动物血清标本。
3.3 食品监测各级卫生防疫部门与卫生监督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可能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乳制品及蔬菜、水果、饮料等进行监测。
(三)疫情报告1. 常规疫情报告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可参考《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和时限,通过当地卫生防疫机构逐级报告至省级,并填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专用疫情报告卡;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在向上一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同时,应报告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逐级报告到省。
省卫生防疫机构按月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报告疫情(见附表4-6)。
2.首发病例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发生第一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或确诊病例时,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机构在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同时,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报告。
3.暴发疫情报告各地一旦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或疑似暴发疫情,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逐级报告至省级;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在向上一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同时,应报告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报告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并同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办发(1999)第382号文的要求在接到暴发疫情后6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四)疫情调查1.个案调查疫情发生后,辖区的卫生防疫机构要对发病现场的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见附表3),并在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相关疑似病例的搜索,调查和采样,尽快核实诊断、追溯传染源,确定疫点范围,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必要时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专题调查。
2.暴发疫情调查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卫生行政部门应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预案(试行)》(另发)的规定,立即组织有关卫生防疫、医疗、卫生监督机构赶赴暴发现场,按以下步骤及时开展疫情调查:核实诊断→确认暴发→采取措施→资料分析→评价效果→总结报告。
三、监测资料管理与监测工作评价(一)疫情资料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部门须密切配合,确保及时、准确的报告疫情。
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监测技术和资料的统一管理。
1.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及质量控制实行分级管理。
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要准确汇总、分析辖区内的疫情资料,及时上报本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并向下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机构进行反馈。
2.要准确、完整地填写“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专用报告卡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表”,并于收到标本鉴定结果后1周内,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标本送检表”,及时上报至省级卫生防疫机构。
省级卫生防疫机构在收到报表后3日内将报表结果汇总于表4,建议采用Microsoft EXCEL的表格形式录入数据,表格格式和数据表达编码要与《方案》的标准格式保持完全一致。
文件名的格式为:“××省×月O157报表.xls”。
于每月的25日前通过计算机联网传送或其他适宜方式将表4报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3.确诊病例个案调查表均由省级卫生防疫机构统一填写调查表,并及时按标准的数据格式录入数据库,每年向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汇总报告一次。
4.各级卫生防疫机构须在规定的期限填报附表5、6或7,并于每月25日前完成上月资料汇总,逐级报告至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二)监测工作评价指标1.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2.确诊病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疫情调查和处理的及时性;4.标本采集和运送合格率;5.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率;6.控制续发病例的有效性。
四、组织与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负责疫情监测与疫情控制的组织工作,省级卫生防疫与卫生监督机构共同负责具体实施。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省级监测工作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系统评价,并加强监测工作实施的检查和质量控制。
五.开展监测工作的要求1、实行分级管理,定期开展疫情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反馈;2、实行逐级培训,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卫生防疫人员的疫情监测、调查和处理能力;提高临床医师识别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技能,鼓励临床医师主动搜索疑似病例,并掌握报告程序及确诊方法,确保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漏报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尽快报告同级和上级卫生防疫机构,采取补救措施。
4、凡具备检测能力的单位(已经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培训),须在鉴定后10日内将每一例确诊病例的标本及其送检表报送省级实验室进行确认。
5.被省级实验室确诊病例的血清及菌株,应在鉴定后10日内送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复判(分型和鉴定)。
所有疑似病例的确诊,均以省级以上专家组的确诊结论为准。
6.各地对所发生的“疑似暴发疫情”及“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后,要在1个月内向卫生部报告调查和处理结果,同时抄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附件:附件1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1.采样送检及菌株分离1)病人粪便标本采集:以采集腹泻病人血性水样便为主。
可用无菌棉拭采集新鲜血性大便,亦可用棉拭子插入直肠内3-5厘米处采集。
肛拭标本应染有粪便。
水样便要采集1-3毫升,成形便要采集相当于拇指末节大小的粪量;2)腹泻病人血性水样便标本从采集到送检不得超过24小时,采集的标本应插入卡里-布莱尔半固体保存培养基中,立即送实验室接种于培养基。
培养基要定期调换,保持培养液新鲜;3)临床症状典型的患者或首例患者必须采集血清标本,至少收集一部分双份血清标本。
首例患者必须提供双份血清。
每份血清最少1毫升;4)水、食品、环境标本采集后,应在24小时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增菌、培养、分离;5)样品检验单应填写完整,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
样品检验表见附表。
必须提供与分离菌株相对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6)使用免疫磁珠富集技术和山梨醇麦康开琼脂或科玛嘉琼脂分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按照山梨醇不发酵、O157:H7特异性血清初筛、生化反应鉴定和PCR鉴定的程序进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初筛和鉴定;初筛阳性的菌落和可疑菌落应该保存下来, 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型。
2.送交鉴定和分型菌株的要求1)经过分纯的没有污染的菌株;分离菌株应该用甘油半固体保存;2)与分离菌株相对应的患者血清,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14~21天采集;3)与分离菌株相对应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4)当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或EHEC的分离率资料。
附件2:粪便标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方法包括标本采集和增菌、免疫磁珠富集和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和毒力因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