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预防控制措施
(二)管好传染源 EHECO157:H7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动物和人,
其排菌时间都比较长(带菌动物可长期排菌,病人排 菌时间可2个月以上)。对确诊病人做好隔离治疗;和 农业部门共同解决畜禽的带菌问题;在农村要做好人 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传播途径:食物、水、接触、媒介昆虫。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无持久免疫力。但儿童和老年人容易
发病且症状往往较重,容易伴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 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报道的EHECO157:H7感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
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附件4)的病例。
诊断标准
确诊病人: 1.粪便中检出产毒的O157:H7或其它出血性大肠菌;
恢复期血清O157 脂多糖IgG抗体呈4倍升高;蛋白印 迹实验证实含有O157LPS、EHEC溶血素、stx1、 stx2、eaeA特异性抗体; 2.在流行区内,经专家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 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
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似乎EHECO157:H7的感染 偏向于在发达国家发生。检测水平的提高和对EHECO157:H7感染的高 度重视以及较完整的病例报告都不能充分解释该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 大量出现。这一方面与EHECO157:H7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国家的饮食习惯、食品的加工供应等有关 系。
概述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可引起较严重的 健康危害的致病菌。O157:H7是EHEC中最常见的致病性大肠 杆菌血清型,它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 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老人和儿童 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时病死率可高达50%。
流行 2000年,我省四个市发生可疑病例,开封、睢 县出现暴发;
睢县发病 35 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32 例, 死亡 28 例,病死率 87.50%;
2001年后没有发现新病例。
流行病学
传染源:EHECO157:H7感染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可作为传染源。牛、 猪、羊、狗和鸡等动物是EHECO157:H7的天然宿主,相对来讲,动 物作为传染源更为重要,它往往是动物来源食品污染的根源。
流行特征
(二)季节性 全年都可发生,但散发性病例大多出现在夏季,这与大部分细菌性肠
道传染病的夏季发病高峰是一致的。美国和日本的一些调查资料显示: 1月份O157:H7大肠杆菌的病例也明显多,可能与庆祝圣诞节和元旦 消费肉类食品较多有关。 (三)流行形式 疫情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呈现局部爆发,乃至大爆发。
临床表现
无症状感染; 轻度无并发症的腹泻; 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7天(平均4天) 出血性肠炎:腹泻、进而鲜血样便,血多便少; 低烧或不发烧。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急性肾衰、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异
常溶血性贫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热、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
异常溶血性贫血、肾功能异常(血尿、蛋白尿、急性肾衰)和神经系 统症状 (头痛、轻瘫、昏迷、间隙性谵妄)。
诊断标准-疑似病例
.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 1.鲜血便或鲜血样便(血便相混)的腹泻病例; 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以少尿或无尿为先驱症状
EHECO157:H7感染后,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又无特异性 的治疗措施,所以EHECO157:H7感染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与预防 其它肠道传染病类似,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一)加强食品、饮水和地表水体的监督和管理,严把“病从口入” 关。
引起EHECO157:H7感染的各种传播途径最终都是经口实现的,保证 食品和饮水的安全可以预防大部分EHECO157:H7引起的感染。
该病七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发现,经过牲畜出口传至日本, 九十年代日本连续发生的暴发流行轰动了世界,
1996年日本发生暴发流行9000多名儿童感染,主要由污 染的萝卜苗引起;1993美国发生暴发流行,700 名儿童 感染,主要由污染的汉堡包的牛肉馅饼引起;
2000年加拿大5000人感染,是污染的水源引起。
治疗
对出血性肠炎的治疗并不特别困难,难在及时诊断,防止病情 恶化、发展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特别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 播。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死亡率较高, 危害比较大。 一些对住院患者的资料认为, 出血性肠炎基本上是一种自限性
疾病,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够缩短病程或缩短住院时间。
预防控制措施
治疗
对出血性肠炎的治疗主要是根据腹泻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支 持疗法和慎重使用抗菌素。
抗菌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和抗生素是否能够 促进或诱导细菌释放志贺毒素的特征来确定。大多数抗生素 可促进或诱导细菌释放志贺毒素,诱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但是,在周围发生了 O157:H7大肠杆菌感染后,慎重选择 和使用抗菌素进行预防是必要的。
流行概况1-中国
我国12个省发现该病。 1999至2000年,在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如江苏、安徽、
河南等省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爆发流行。此次爆发流行,可能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流行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流行时间 最长、发病原因最复杂的一次。 1999年我国江苏、安徽两省发生了大规模O157:H7暴发 流行。 共发病195人,死亡177 人,病死率为90.77%, 流行时间长,达 7 个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