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产生颜面部压疮的原因与护理

浅谈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产生颜面部压疮的原因与护理

浅谈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产生颜面部压疮的原因与护理发表时间:2013-11-05T13:20:40.38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胡敏燕[导读] 全身营养状况及合并症呼吸衰竭病人大多为老年人胡敏燕(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214002)随着社会的发展,无创呼吸机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

它使用方便,极大程度减少了病人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其经济负担。

无创呼吸机多为面罩式,长期使用易使病人颜面部皮肤出现压疮,尤其是鼻梁处。

一旦发生颜面部压疮,将会使病人对无创呼吸机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产生影响,耽误原发病的治疗。

因此,如何预防颜面部压疮的产生是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易产生颜面部压疮的原因与其他类型的压疮略有不同。

1.时间因素与护理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颜面部压疮的产生与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密切相关。

使用呼吸机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压疮。

护理:根据病人病情定时脱机,每次约10~20min,期间改为鼻导管吸氧,并按摩局部皮肤。

对于病情稳定,按医嘱可以进食者,协助病人在喝水或进食时,改为鼻导管吸氧,脱机时间视病情而定。

2.压力因素与护理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须长期佩戴面罩,局部皮肤长期处于受压状态,所以选择合适的面罩及正确佩戴是关键。

面罩要松紧适宜,佩戴时不得过松,过松则漏气,也不得过紧,以能容下1 指为宜,确保正常血液循环。

护理:每次巡视病房时重新固定面罩,以防局部长期受压;患者颧骨突出明显或面部较瘦者,可让病人戴中间镂空的全棉口罩,以增加受压面积,减少局部皮肤压力;鼻梁较突出者,在鼻梁出贴减压贴;如患者压痕明显、皮肤发红,可局部涂金霉素眼膏,定时换药,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3.摩擦力因素与护理患者使用呼吸机期间,难免要变换体位,移动头部,面部皮肤与面罩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这是面部压疮产生的原因之一。

护理:保持面部皮肤清洁,每日洗脸2 次,并涂薄凡士林保护皮肤;病人戴呼吸机时最好理短发,保持头发清洁,男性病人刮净胡须;教会病人如何带机翻身,又不移动呼吸机面罩,不影响呼吸机使用效果,这对预防颜面部压疮起到重要作用。

4.潮湿、细菌因素与护理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多为Ⅱ型呼吸衰竭,且多有肺部基础疾病。

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全身皮肤出汗,呼吸道呼出的湿气在局部积聚,合并肺部感染者呼出的湿气保持病人面部皮肤清洁,病人需要吐痰时及时帮助病人摘下面罩;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清洁口腔2 次,并饭后漱口,唇部涂薄凡士林;鼻腔内用清水及时擦拭及体液中多含有细菌等,这些都是促进面部压疮发生的因素。

护理:;病人进食后取半卧位,以防食物返流及呕吐。

5. 全身营养状况及合并症呼吸衰竭病人大多为老年人,有多年患病史,且常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抵抗力差,全身营养不良,皮肤弹性差,这些都容易产生压疮。

护理:给予病人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不能进食者,鼻饲高营养流质,或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以增加病人全身营养及抵抗力。

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控制慢性病发展。

上述这些颜面部压疮的原因及针对的护理措施,对长期使用无创呼吸机病人颜面部压疮的产生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压疮以预防为主,同时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重视。

只要措施到位,无创呼吸机病人的颜面部压疮完全可以预防,即使病人合并了其他的慢性病,也可以将压疮控制在早期范围。

颜面部压疮的有效预防不仅提高了病人对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而且减少了治疗费用,缩短了住院时间,其临床意义更值得我们重视。

55 例年轻人脑梗死病因及临床研究韩晓斌(江苏省海安县北凌医院 226623 江苏南通)【摘要】本文结合我院2005 年至2012 年间收治的脑梗死病人,根据其年轻患者所占的比例,进行年轻人脑梗死病因及临床研究。

【关键词】年轻人;脑梗死;病因;临床研究近年来,结合本人的调查研究,脑血管病已经不再成为老年人所特有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对象上已经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近年来不少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里,也一再出现年轻人突发脑梗死最后不幸离世的遗憾消息。

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脑梗死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也成为了年轻人的“威胁”。

结合我院2005 年至2012 年间收治的45 岁以下的脑梗死患者,结合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作了以下的分析: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研究本院2005 年至2012 年间收治的55 组病例,他们中都是通过头MRI 和CT 确诊,其中男脑梗死患者31 例,女脑梗死患者24 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均在16~45 周岁之间,换着的平均年龄为37.8 周岁。

其中16 岁~20 岁患者5 例,21 岁~30 岁患者11 例,31 岁~40 岁患者26 例,41 岁~45 岁患者13 例.其中,30 岁以上的患者较为多见。

其中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来给本文的脑梗死定其诊断的标准。

(二)临床表现这55 例病例均为急性发病,其中活动中发病的有30 例,安静时发病的有25 例。

四肢瘫5 例,单肢瘫4 例,偏瘫22 例,言语障碍和意识障碍分别5 例,发热2 例,意识障碍8 例,抽搐和精神症状分别4 例.(三)病因引起脑梗死的病因分为多种,其中高血脂占8 例,高血压占7 例,高血脂占6 例,心脏病引发的病例占3 例,因烟雾病引发的占2 例,因长期大量吸烟引发的占6 例,因乙型肝炎引发的占2 例,有家族病史引发脑梗死的占5 例,产褥1 例,病因不明者占15 例。

二、讨论结合多年以来的研究发现,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数老年人脑梗死多半是由于动脉硬化而引发的。

比较常见的几种病因就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但是综合年轻人脑梗死的患病情况来看,其引发脑梗死的原因是多种诱因的,尽管近年来对年轻人神经功能方面的检查较多,但是要想充分预防年轻人脑梗死的病因,还是比较困难的。

近年来,年轻人脑梗死的数据有着逐渐攀升的趋势,在笔者所统计的报道中,病因不明出现了15 例,占据27.27%,占据的比例较大,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从与引发脑梗死密切的致病因素展开深入的探究。

(一)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这三种疾病成为引发年轻化脑梗死的主要致病因素,从发病机制上来看,这三类疾病主要是会引发人的中小动脉硬化,由中小动脉硬化引发脑梗死。

原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为何在年轻人中也变得多起来?这主要与年轻人平日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有关。

部分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平时终日忙于应酬,休息的时间较少,渐渐导致这些疾病的提早到来。

(二)肾病综合征一般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其尿液中会有大量的蛋白质求实,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肝代偿性合成蛋白质的增加,容易引发机体凝血、纤溶系统、抗凝失衡,最终导致某些大分子的凝血因子合成多于丢失致血浓度增加,而小分子的扛凝因子及纤溶酶原丢失多于合成致血浓度下降,价值肾病综合征时血小板功能亢进,血液黏滞度增加,进而造成高凝状态,此时如果采用激素治疗势必会加重高凝,引发脑部血循环障碍而导致脑梗死的产生。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克隆性红细胞增生而引起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为薛总容量的绝对增加,一般来说,是红细胞容量增加,另外其血浆容量相对正常,但是其血粘滞性偏高,一般来说是正常人的五到八倍,结合调查研究发现,大概有40%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患者临床上呈现出血小板增加的状况,大约50%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症,所以不管是血粘滞性增高、血总容量的绝对增多、血小板的增加。

还是高血压的伴随,都比较容易导致血流缓慢易凝,结果导致血栓的形成。

(四)产褥在本文研究的55 例脑梗死患者中,其中有1 例是在产后13 天后突然发生抽搐现象,这名产妇是足月生产的,在生产之前和产生的过程中,各项指标均为良好。

但是 13 天后伴随着突发性抽搐,还表现出左侧上下肢力弱,通过头颅CT 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右顶叶呈现不规则低密度病灶,检测报告显示不规则低密度病灶的同时还伴有点状出血,随后再做MRI 检查,检测结果发现随着大脑静脉血栓形成伴梗死后出血。

这样发病现象总结下来,其发病机制认为,造成产妇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是血凝系统,在胎盘剥离的过程中,伴随着产妇后期凝血酶原、凝血活酶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增高,产妇到了孕后期,血液始终处于高凝状态,也就造成了静脉血栓的形成。

(五)脑动脉炎动脉炎的临床感染一般分为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脑动脉炎引起,这两种因素容易导致年轻人的局灶性脑缺血,曾经有相关资料研究显示,约20%的脑梗死年轻人都是由于脑动脉炎引起的。

在本组研究数据中,尽管有15 例患者无法完全明确确认其感染因素,但是经过对其余系统疾病的排查,由非特异性毛动脉炎引发的概率较大。

此外,综合关于年轻人脑梗死的其他的文献资料及相关报道,酒精中毒、口服避孕药、减肥药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一旦遭遇不良影响,那么形成脑血栓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总而言之,年轻人脑梗死的现象有着增加的趋势,由于脑梗死发病突然、一旦发病难以介入治疗,这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及负担。

所以,年轻人脑梗死应该提早预防。

要想预防这一类疾病的突发产生,年轻人应该合理饮食,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经临床研究发现,年轻人对脑梗死进行有效预防后,由于其体力、修复力、身心状况较好,预防后会明显减少发病概率。

参考文献[1]鞠奕、李菁晶、张在强,252 例年轻人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01 年4 期[2]陶建青,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区别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 年7 期[3]鞠卫萍、周建华、吴喜娟、李霞,年轻人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年35 期[4]金红、高冬梅、宋红涛,28 例年轻人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病因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 年2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