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就业矛盾,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范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用工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方面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对“用工荒”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力;技术培训一、我国“用工荒”的特征及现状(一)我国”用工荒”具有一定的“局部性”一是发生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
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而这些地区的“用工荒”矛盾相对突出。
二是发生的行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行业。
三是发生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用工方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二)我国“用工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从地域上看,我国“用工荒”一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用工荒”较之以往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一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 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一些中西部的省份,比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
“用工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用工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力,2011年以来已有十几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用工荒”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全国。
(三)“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从各大人力资源市场报道的招工情况和对企业的采访情况来看,目前企业主要缺少的工种都是集中在一线生产线上,一些体力活和一些需要专业技术较强的工种,“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
一直以来,技能型、高素质工人的短缺都是“用工荒”的突出特征,这一特点在本轮的“用工荒”中依然存在。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动,致使素质型工人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岗位空缺,而新一代的农民工虽比上一代在知识水平和技能上更具优势,但依然无法达到产业升级所需要技能水平,“技工荒”的问题依然存在。
但是,与以往“用工荒”以技工短缺为主要特征不同,今年以来的“用工荒”在程度上是“普工荒”。
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部门统计,2010年春节后第一周人力资源市场登记求职人数10.68万人,登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却高达40.86万个,供求比达到了1:3.83。
在这样的背景下,招工变成了“抢人”,很多企业打出“没有技术不要紧,进场再学没关系”的招工广告,普通短缺已成为“用工荒”的突出特征。
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仍然选择到沿海地区务工,导致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接受能力可能比老一代农民工具有优势,但是与用工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而其就业期望大多较高,从而导致企业用工呈现“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的现象。
二、我国“用工荒”发生的原因(一)劳动力供给减少部分农民工选择在农村创业,并且带动大量农民工就业。
国家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鼓励“三农”发展,虽然有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仍不改我国的农业发展势头。
在这种政策扶持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转变就业观念,不再一味追求大城市高收入、高消费的生活,而在农村落脚,虽然收入较低,但消费也低,还可以照料家人。
还有一小部分的农民工和刚毕业的80后、90后大学生,因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头脑,看准了农村将来的发展前景,在农村进行创业并且带动大量的农民工就业。
这也在很大程度减少了发达地区的用工来源。
另外国家大力倡导的产业转移初具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迅速,给当地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很多岗位,这些人不需要远程到其他省市,而就近在家乡就业,工资待遇不会低多少,消费水平低,住宿回家等开支减少,又可兼顾父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二)劳动力需求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回暖,各国企业恢复发展。
国内企业订单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
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加工制造业订单增多,而这些企业又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订单的集中需求,短时期内使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用工需求。
(三)经济因素以东部沿海地区分析,本轮“用工荒”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不大,而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回暖,导致这些企业用工需求集中上升,但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谋求利润,很难提高工资水平。
同时,这些企业主要依靠订单生存,招收的以短期工为主,不能给农民工提供良好的职业保障,“用工荒”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用工荒”的出现,也说明这一地区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依然存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升级成为解决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这一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劳动力市场上高质量的工人依然缺乏,“技工荒”继续存在。
就此来看,“用工荒”现象的存在,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对称所致,而非来自于劳动力数量的绝对不足。
(四)制度因素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取利润。
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助长了“民工荒”的蔓延。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以“户籍属地管理”为依据,将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置于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
农民工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基本享受不到当地与户籍挂钩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利,同时又缺少话语权,“同城不同权、同工不同酬”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在户籍这道门槛下,农民工无法在城里寻找到“家”的归属感,只能游离在城市的边缘。
这是“民工荒”形成的制度根源所在。
(五)人口因素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量上升具有长期性特征,而东部地区通过产业升级改变用工结构还需要较长时间。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越来越居于主流,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一部分习惯了城市生活,对工作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同时,这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水平虽然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但还不能满足一些新兴行业的用工需求。
这种情况下,结构性的“用工荒”将继续存在。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大多数沿海城市这种以中低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人口形势,由此造成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民工荒”现象就无可避免了。
教育发展使我国全民的知识结构得到了较快的提升,而中国仍旧滞留在以中低端为主的产业结构,由此使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知识结构之间产生不相适应的矛盾,高级劳动力找工作难,低级劳动力供给不足,“民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并存,这说明“民工荒”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三、解决我国“用工荒”的思路及对策(一)面对“用工荒”政府是责任主体政府应做好用工价格市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的服务引导工作,继续做好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工作,长期内还应做好人口变化预测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工作。
第一,为了增加对农民工的吸引力,沿海城市应当重视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权益。
一方面提高对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标准,适当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靠收入留人;另一方面,做好农民工养老和失业保险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取消对农民工在子女入学方面的歧视性待遇等,以保障留人。
第二,提高国内工人的福利待遇,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国家最近的各项政策也表明,政府希望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合理分配国民收入。
政府出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看出政府改善工人社会保障水平的决心,企业应该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工人参加社会保险,提高工人工资,逐步缩小与国外工人的工资收入水平。
第三,继续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继续实施国家的经济结构性调整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大力发展规模生产,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合理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的社会生产价值,从而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留住工人。
(二)学校、企业与政府三方合力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持续的“用工荒”在另一方面形成倒逼机制,让企业不得不加快转型升级,这无疑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任何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用工荒”等劳动力供需矛盾紧张将具有长期性;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我国就业市场内部结构性失衡也会更加明显;农民工和低端岗位工人都是初级劳动力都需要人才升级,所谓人才升级并不是指在学历上提高,而是技能的提升。
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正是“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一个交集,这需要学校、企业与政府三方合力,统筹解决。
由于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最终匹配需要较长时间,可以预见,“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这一现象短期内无法解决,还将长期存在。
这不仅给职业培训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也给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从国外解决“用工荒”问题中吸取经验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
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
我国目前的“用工荒”并不是绝对的劳动力供应不足,而是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技术性短缺。
有专家认为,当前珠三角、长三角的现状,很像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的翻版。
“民工荒”是一种市场现象,市场自身力量就会自发地进行调节,无须通过政府过多地进行行政干预。
从其他角度来看,“民工荒”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沿海城市出现“民工荒”,有利于沿海地区淘汰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另外,“民工荒”现象会使企业更加重视农民工的权益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我国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过低以及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关于“用工荒”的形势判断及应对策略[J].农村经济,2010,(05).[2]魏国、刘东.我国当前用工荒的成因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2011,(12).[3]许腾辉. “刘易斯拐点”难以解释“用工荒”原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4]卢万青、李未无.沿海城市“用工荒”的成因及演变趋势[J].现代财,2010,(08).[5]陈桂宏.浅谈国内“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论,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