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压力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
毕业意味着失业”是当今大学生毕业后的真实写照,虽
然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但应届生难以就业的局面已是不争的现实。
其实,并非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上了大学就应该有体面工作”的惯有思想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导致的毕业人数急剧增加,以及所谓“体面”岗位缺失,90 后独生子女特有的个性,甚至包括90 后的父母对待孩子工作上宽容的态度,还有现在高校教育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不足,都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结果呢,大学生在学校里狠命考证,近期就有爆料大学生拿了65 个证书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消息。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高校心理学工作者应早动手、早预防,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其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
、丰富认知,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人的思维水平可以分为四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2岁左右的感知运动阶段,第二个阶段是3〜6、7岁的具体形象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小学时期的具体运算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初高中的形式运算阶段。
此后,人类的思维水平向着“后形式运算阶段”发展,即辩证逻辑思维。
但是大量的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展到后形式运算阶段的水平。
所以,大学阶段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对于提升大学生思
维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大学生必须跳出过去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通过实践锻炼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提升思维水平, 才有可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和应对多元化的社会。
有研究发现,
是否当过学生干部和应对压力之间有明显的相关,也就是说,担任干部的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认知水平。
二、树立积极自我意象,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自我意象是属于潜
意识操作的自我观念,是人自身对自己
的真实认知和评价,它源于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童年经验而不自觉形成。
如一个人在外人评价都是优秀的,可他却自认还不够优秀, 可能源于小时候父母的严厉管教,所以他自己就会在潜意识里认
为自己还不够好,从而努力地去做符合父母要求的“好孩子”。
这种惯性的模式会带入以后的生活工作之中。
相反,如果认为自己是好的、优秀的,潜意识里也自然就会向这个方面去努力。
借助这种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鼓励大学生确立
积极的自我意象,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树立一个利于自身发展的形象,并通过日常良好生活方式的锻炼,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学习积极的应付方式,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学习、
生活方式
学会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一是要保持浓厚的学习
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三是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四是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最重要的是要将这几点贯穿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行为的保持到达身心合一,从而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可以在理性的层面认识和接受些观点,但在实际的行动中却做不到,也就是说身心是分离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实践中去锻炼、去践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行为习惯,从而内化为心理品质。
大学生知识丰富、头脑发达,也善于吸收新知识、新经验,更要注重身心合一的锻炼,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四、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提高心理资源心理资源是人体对自己的
生理和心理资源潜力的一种主观
自我评价,它由三部分组成:完成日常学习生活任务时保持愉快主动、乐观的生活精神;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
研究发现,具有高水平心理资源的人,不仅能有效应对来自周边的各类压力,降低自我紧张度,而且能够改善学习、工作能力,减缓机体的衰退过程,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描述、说明和干预心理行为,从而提高人的心理资源。
现在,各个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主题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在必要时可以去求助。
心理辅导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清现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行为,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 提咼心理资源,提升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