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重点2整理

古代文学史重点2整理

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一、写文献作者、编者(10个)
二、填空题(5个)
三、名词解释(4个)
四、简答题(2个)
1、唐宋诗歌发展历程,代表作家作品
答:唐诗就是中国诗歌的标志。

初唐四杰、陈子昂初唐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
造了新体诗——律诗。

盛唐国势强大,中国诗歌史第三位伟人李白登上诗坛,她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如《蜀道难》、《将进酒》等诗。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则把山水田园的静谧秀丽表现得清丽空远。

公元775年,爆发安史之乱。

中国诗歌史上第四位伟人杜甫以动地的歌吟写战火中的人间灾难,“三吏”“三别”把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就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大转变,标志着诗歌从盛唐诗风转向中唐诗风。

杜甫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其缘事而发开中唐元稹、白居易;文字奇崛开韩愈、孟郊、李贺、苦吟诗派;其七律律法开晚唐李商隐,成为后世典范。

中唐白居易有伤感苍凉的《长恨歌》《琵琶行》,韩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陆浑山火》,引出中唐诗歌高潮。

但就是到了晚唐,诗风再变,杜牧的咏史诗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

李商隐《筹笔驿》(七律)沉郁顿挫,绝类杜甫,而其《锦瑟》《无题》等朦胧诗深入心灵世界。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就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

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

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

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她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宋初的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

欧阳修、王安石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

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陆游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与她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与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

文天祥就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就是她的代表作。

2、明清诗歌的发展历程。

代表作家作品
答:明初“吴中四杰”中,高启成就最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就是登览怀古的名篇。

其时文坛流行歌功颂德而空洞无物的台阁体诗。

茶陵诗派李东阳以台阁重臣的身份首起提倡复古,写诗要学习汉唐。

弘治、正德年间涌现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她们继承李东阳的观点,主张诗歌要复古,学习汉魏盛唐。

稍后的唐宋派主张学习唐宋,尤其学习宋诗的直舒胸臆、自然流畅,开晚明公安派的诗风文风。

再稍后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承接前七子的思想,重新陷入过分的揣度模拟当中。

直到晚明才有公安派提出“性灵说”,主张写诗文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其诗文过于信口而出;以锺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崛起,用幽深奇僻的风格来对公安派过分浅白直露作出反正。

公元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

顾炎武等遗民诗人用诗歌哀悼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的灭亡;娄东诗派吴伟业以《圆圆曲》为“梅村体”代表作;虞山诗派钱谦益就是诗坛盟主,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

康熙朝王士禛成为第二代诗坛盟主,学王、孟的山幽水远、诗情画意,主张“神韵说”。

同时期朱彝尊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

乾嘉诗坛人才辈出。

沈德潜倡导“格调说”,诗作典雅而平庸;浙派盟主厉鹗宗宋,写遍西湖一草一木;翁方纲倡导“肌理说”,诗如学术;袁枚标榜“性灵说”,抒写性情;郑板桥质朴泼辣;黄景仁恣情横放,见者以为谪仙复出,称为乾隆六十年间第一诗人。

公元1792年,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龚自珍出生。

她的诗直接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如《秋心》等诗。

3、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家作品
答: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就是:宋代以前,就是文言短简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a)从后汉至唐代以前,就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就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
的时期。

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与以干宝《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与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就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尔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b)“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

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就是
一次质的飞跃。

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

c)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就是话本的产生。

从此,以文言短篇
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

d)、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
就是传奇体,这就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就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就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就是志怪体,这就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

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
e)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

但发展线索未
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f)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

g)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与影响的蒲松龄
《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

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与宣鼎的《夜雨秋录》等
4、中国古典戏曲发展的历程
答“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就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就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与金院本。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至明初元代就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就是南戏还就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就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

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

集成时期--清初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

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
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终结时期--近代近代就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就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就是开创与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五、论述题(1题)
1、朱彝尊:“世人言词必称北宋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
始极其工。

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突出”谈谈对宋词的瞧法。

答:
2、叶燮在《原诗》中把“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与“唐人以诗为
诗主性情”对举,谈谈您的瞧法。

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