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以“扶老人”事件为例院系:公共管理学院班级:行政管理1班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浅谈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摘要:在现代生活中,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状态。
其中,作为民主表达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来源,公共领域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衔接的一个良好中介,也是现代社的重要标志。
在公共领域,道德调节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也会忽略精神需求的提高,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在追逐金钱名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得国人在情操和品德上的认识逐渐模糊。
本文即研究社会公共领域道德确缺失的问题,找出现今社会道德意识模糊、缺失的根源以及本人对此问题提出的一些看法,希望人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名利而忘记了道德的约束和自身的道德修养,确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公共领域;道德缺失;原因分析;措施建议引言:道德是人类本能的东西,也是后天养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要求并且帮助我们在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近年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多种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建设似乎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那么,导致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浅谈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 01公共领域 (3)1.1公共领域的界定 (3)1.2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 (3)2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表现 (4)2.1社会生活方面 (5)2.2社会经济方面 (5)2.3虚拟网络方面 (5)2.4行政方面 (6)3.从扶老人案例分析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原因 (6)3.1扶老人案例的道德缺失 (6)3.2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原因 (7)4公共领域中道德缺失的解决对策 (8)4.1重建道德意识,加强教育 (8)4.1.1加强学校教育 (8)4.1.2加强家庭教育 (9)4.2增强道德法律法规意识 (9)4.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10)1公共领域1.1公共领域的界定“公共领域”一词是由德国的哈贝马斯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概念化的,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定义为“一种用于交流信息和观点的网络”。
“公共领域”一词并不是哈贝马斯创造的,而是由20世纪50年代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最早提出的,但由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在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进行了充分阐述,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对公共领域的定义是:“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1.2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处于社会生产方式日益变革的背景之下,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哈贝马斯的抽象的公共领域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概括起来,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仍不明确。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我国公共权力活动的范围得到严格的规范,公民权力得到更多的保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二者的界限日益明朗。
但是由于各种社会传播力量也让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模糊不清。
(2)公共领域中的各种活动更加制度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领域正由相对狭隘封闭走向自由开放:我国基本上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传统的行政模式已经转向科学化。
我国的公共领域正走在制度化的道路上。
(3)社会力量对公共领域的监督和影响表现明显。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体现了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批判空间的相对独立性,为道德发展提供了比传统公共领域更有利的空间和平台。
近年来,社会公众通过新兴媒体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这表示社会力量对公共领域的监督也在增强。
(4)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对公共领域的发展作用日益增强。
我国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就是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和博弈,不仅参与公共领域的社会行动者多元化了,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多元化。
随着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动,公共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变多了。
2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表现公共领域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因而人们道德缺失也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的。
2.1社会生活方面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的道德缺失的现象。
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注重环境随意乱扔杂物,在排队时不按秩序插队,就餐时随意铺张浪费,这些看似是小事,实际上都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并且这些现象正在面向全社会扩散,让社会风气浑浊。
2.2社会经济方面在市场经济反面,道德缺失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假文凭、虚假广告、偷税漏税、产品质量缺陷等等,更严重的是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等这些的危害人类健康的违反法律的伪劣产品案件。
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富裕的同时却丢失了基本的道德,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
2.3虚拟网络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成为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公共交流平台。
人们在网络中将真实身份掩盖,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也就导致了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
随着博客、即时通信、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网上庞杂海量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多样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1】。
2.4行政方面行政人员履行一定的行政职责,也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有些行政人员在拥有其权力的过程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因而忽视了自己应对社会对公众的责任。
这种日益增长的贪污腐败之风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3.从扶老人案例分析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原因3.1扶老人案例的道德缺失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这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最有名的就是2006年发生于南京的彭宇案,曾一度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2006年11月20日,一位老太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等公交车,人来人往中,老太太被人撞到构成8级伤残。
老太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并将其告上法庭索赔13万余元。
近年来,各地也发生了多起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扶的事件:2009年12月,杭州市62岁老人因冠心病发作倒在路上,无人敢扶,老人最终因延误了抢救时间而不幸去世;2011年9月武汉市一位八旬老人迎面摔倒,无人敢扶,最后老人不治身亡;2014年1月,广东省的吴伟青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但老人和家属坚持认为他就是肇事者,为证清白,吴伟青选择了自杀。
这一件件的案例折射出来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认为,透过扶老人事件突显出来的是道德的问题。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标准准则,是区别野蛮与文明的显著标志,是稳定社会秩序、提高社会文明修养和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措施之一。
因而,人们在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是扶老人事件的本质问题。
3.2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原因从扶老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人们因为缺少公共意识和道德意识,久而久之,这种缺失就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以此也影响整个社会环境。
道德的缺失源自于人们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无视,正是这种无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缺少爱和发展。
而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追究到公民教育中的失败,可以追究到在维护公共秩序中的疏漏,也可以追溯到道德观念在社会环境中的败落。
这些原因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理论: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在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
公共领域中道德的缺失也有着时代的原因。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多种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建设似乎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外来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误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在某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判断能力,让人们的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也就有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总的来说,从扶老人事件中,我对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缺失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道德意识薄弱;二是公共意识缺乏;三是法律体系不严谨。
4公共领域中道德缺失的解决对策解决公民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缺失问题,既是一项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一项急需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显示的道德实践活动【2】,需要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道德理念来支撑。
4.1重建道德意识,加强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类文化精神传承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
面对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缺失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审视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4.1.1加强学校教育道德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以提升和培养塑造人为目的,使人具有德性和良心”。
我们要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在培养公民道德修养中的引导作用,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运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起到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外部灌输,却不顾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这样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目的。
因此,必须使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形成知识迁移,自己教育自己,逐步达到道德教育目标。
第二,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增加道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比重,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增强学生对道德模块的重视,同时,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多引入一些正面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例子,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4.1.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孩子的生活模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因此,父母要首先从自我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培养优秀品质的生活环境,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榜样。
其次,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父母要多用一些积极的案例来引导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引导他们正确的处理。
4.2增强道德法律法规意识道德与法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表现。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而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对道德缺失的重建是有一定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的。
没有法律,公共领域中的各项活动就缺乏有力的支撑,因此通过制定、颁布法律,确认每个社会主体的资格,明确其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使有道德的社会主体收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成员的尊重,使道德败坏的社会主体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可以在公共领域中进行适当的道德立法,把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精神和道德责任义务以法律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供法律保障。
4.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