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老子“天人合一”观作者:李德建文章来源:佛道论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5-14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
老子说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
“它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老子传真•序言》)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
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天与人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贡献,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
老子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道路。
面对世界性的“老子热”,深入探讨老子“天人合一”观,把握“合一”的精髓,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演讲中指出:“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学习《老子传真》(黄友敬著),思考老子“天人合一”观,深深感到它是独异于人的。
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㈠、“天”的含义。
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
“天”者,宇宙自然也,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
老子认为“天”(即宇宙)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十四章,以下只标明章节)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
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包括向内扩展和向外扩展。
但是,它永远没有极点,永远达不到无限。
有限性是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
㈡、“人”的含义。
老子所论述的“人”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自觉的人,如“上士”修真证道者,“古之善为道者”,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一种是世俗的人即“下士”,如“俗人”、“众人”、“百姓”,其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介乎两者之间的是“中士”,闻道而“若存若亡”。
老子要求上士闻道而勤行,中士反俗而修炼,通过“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坚持自我革命,自觉地把握大道的规律,掌握人生的命运,从而修真证道,与“天”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真人、圣人境界。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二十五章)这里老子所讲的“四大”之一的人即是第一种人自觉的人。
老子揭示人为“四大”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由自发自在进入自觉自由,达到高度觉醒的伟大标志。
人要成为“四大”之一,具有自主性,才不再是芸芸众生,苦海无边,而是自觉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认识天地,认识自我,唯道是从,无往不利。
㈢、“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含义。
1、“天之道”。
《道德经》中,一共用了五次“天之道”的概念。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九章)功业成就了,引身隐退,这是宇宙自然的大道啊!“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七十七章)宇宙自然的大道,它不正像张开的弓弦吗?“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七十七章)宇宙自然的大道,损减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
”(八十一章)宇宙自然的大道,利益万物而不损害。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的“天之道”就是宇宙自然之道,指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
2、“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七十七章)世人的道理,却不是这样,损减不足的,用以奉养有余的。
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人之道”指世俗之人的道,是异化了的人处理事情的观点和方法。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以道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真人之道、圣人之道。
㈣、“合一”的含义。
“合一”就是不二,就是浑然一体,就是与道合真。
“合一”就是一切能“唯道是从”(二十章),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遂心所欲而不逾道。
初探老子“天人合一”观(二)老子“天人合一”观,尝试归纳为“五同性”思想,即“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
㈠、天人“同源性”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这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化论。
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客观自在永恒不变的先于天地万物的“道”。
这个“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地母。
”(二十五章)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宇宙大道本体论的建立:客观地如是地指出存在一个先天地生的万物的母亲——道。
这个“道”没有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但有子子孙孙,她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然的。
这个高度抽象的用数字表达的宇宙生化公式,可以理解为由自然客观永恒的“道”,即是道处于混沌无序的原始状态,然后运动变化到了某个度(适度)而产生了一,即道生一;然后,一生二(二为阴阳两气);二生三(三为阴阳冲和之气);三生万物,由阴阳冲和之气而生万物。
“宇宙的化生过程,老子以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满的公式予以表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一宇宙生化公式,震古烁今,且为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验证,‘迄今独立不改’,不可动摇,不可改易!尚未有超越者,诚是科学界、哲学界最伟大的奇迹啊!”(《老子传真》第287页)道生一,此处的道,是处于虚无状态,看来无声无色无形,却是似无而实存,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
此处的道,虽然恍惚不可捉摸,但其中有象、物、精、信(二十一章),不是“本来无一物”的“空”,而是具此“四有”;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精神,它只能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体的始源的客观存在,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先天地生”,是万物恃之以生的原初物质(借用现代的概念)。
万物同源于“道”的这一原初物质。
这一宇宙生化公式还可简化为“道生万物”。
万物源之于“道”,生之于“道”,出之于“道”。
“天”与“人”各各为万物之一,必然亦生之于道,出之于道,源之于道。
“天”与“人” 的同源性思想,在老子的这一独一无二的宇宙万物生化公式中是很清楚的。
同时,还可从另外两句话来分析论述,以期加深对“同源性”思想的理解。
一句话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老子说:宇宙万物化生于“有”,而“有”是化生于“无”,即“无”化生“有”或“无中生有”。
范应元说:“万物生于有形,而有形生于无形。
大道无形,动则生物”。
因而,可以说,“无”化生宇宙万物,万物同源于“无”。
“天”与“人”同源之于“无”。
另一句话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章)处于“无名”状态的道,是万物的原始;而有名状态的道,是孕育万物的母亲。
就是“始”与“母”的关系,万物源于“有名”状态的道,而“有名”状态的道是源于“无名”状态的道。
万物同源于“无名”状态的道。
“天”与“人”亦同源于“无名”状态的道。
现在,对“天”与“人”的同源性思想进行概括:老子把“道”的原初本体称之为“无”虚无,是从其本体论来说的;称之为“无名”,是从认识论来说的。
其实质皆指此处于浑沌无序状态的道。
所以,“天”与“人”是同源之于“无”、“无名”,即同源之于“道”。
㈡、天人“同构性”思想“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道作为物体,唯是恍恍惚惚。
惚啊!恍啊!其中有形象;恍啊!惚啊!其中有物质;窈啊!冥啊!其中有精气;这精气十分纯真,其中有信息。
老子说:“道之为物。
”“明示处于本体阶段的道,是‘为物’,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凭空的虚构与天才的猜想之类出于纯意念的产物,而是‘物’,姑且译之为基本的物质存在。
这个‘道之为物’的‘物’就是‘有物混成’之物,老子将此‘物’‘强字之曰道’。
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是‘物’,但不是凡物,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物’。
此‘物’,‘唯恍唯惚’,它是恍恍惚惚,看来仿佛隐约,似有似无,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好似一无所有,但却是夷希微,不过,‘此三者,不可致诘’罢了,是常人的感性与理性不可能穷其究竟。
然而,恍惚之中,却似虚无而实含妙有,唯有善为道者进入恍恍惚惚的境界,‘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之际,可以窥见,可以感知。
”(《老子传真》第145页)此“物”之中,却是含有象、物、精、信的,是“道之为物”之本体孕育化生万物的妙有;也就是道之本体“物”中的“象、物、精、信”是产生万物的基本的物质存在,为万物同构的内涵。
“这个‘象’,是道处于本体之象,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尚未形成具体的万物时,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实物的形象。
这个‘物’是道处于本体之物,是无物之物,所以‘无名’,但却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基本物质存在)。
这个‘精’是道处于本体之‘精’。
它是生育万物的精气,是万物内在的生命力。
它非常纯真,没有丝毫的渣滓。
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
万物之所以‘始’,便是由于‘其中有精’。
这个‘信’,是道处于本体的‘信’。
信者,一、周期,如潮信,为道周行不殆规律的显现;二、信验,有规律可寻,无差爽;三、信息,或嫌它过于‘现代化’了,但道为万物之母,自然含有万物的生命信息,其理自明。
”“象、物、精、信,此四者,内在于‘道之为物’之中,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老子传真》第146页)“天”与“人”为万物之一,都同源之于道,都是由道之本体之“物”中的“象、物、精、信”这一不可分离的有机浑成的“物”衍化生来的。
因此,万物有着根本的同构,即“象、物、精、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十四章)道之本体的“象、物、精、信”,它的外现则是夷、希、微。
“它虽然颜色‘夷’到看不见,声音‘希’到听不到,形象‘微’到摸不到,是常人感官所无法感知的,却是无形无色无声之中的实际存在。
这夷希微三者,不可能追问它们的究竟,也就是佛学说的‘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它们也不可分析,因而‘混而为一’,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离的。
”(《老子传真》第98页)因此,道之本体之“物”中的“象、物、精、信”以及它的外现“夷、希、微”,是“天”与“人”同构的内容。
初探老子“天人合一”观(三)㈢、天人“同归性”思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十六章)致虚达到了极点,守静达到了纯笃,万物相并发作,我从而观察它们的复归。
那些万物芸芸茁长,各各复归于它们的根柢。
我用身体这部工具,在一种高度的功能态中,无欲观妙,有欲观缴。
观察万物的“并作”和“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