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孙耿镇中心小学路海英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 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 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真正达到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在教学设计中,坚 持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科 书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变革。 为了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吸引 学生,我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植 树的情景,这样处理能从学生熟悉和贴近的生 活实际入手,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不觉得 陌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轻松的气氛 中,自然进入学习情境,并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先引导学生走入植树的情景,让学生解决 植树情境中的问题,并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 用两种方法解答;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算 式,说一说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初步感 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但学 生这时的感受还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仅仅通 过3组算式得出来的规律,还不具有普遍性。 教师这时就因势利导,让学生举出很多类似的 例子来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加法交换律。使加 法交换律的发现,以至到抽象出定律的过程, 都真实的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真正体现了学生 知识的构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出去旅行时我 们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李叔叔这次旅行选 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演示情景图
2、师:你从这幅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生2: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3 :李叔叔自行车上有一个表,记录着路程, 时间和速度。
学生举例,汇报。教师板书
2、师:请观察这几组算式,与同桌说说你的 发现。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只要意思相似,教 师都应给予鼓励,肯定)教师选择性板书。
3、课件出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 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三)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和知 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 和总结,学习并运用加法交换律的运算定律进 行简单运算。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知 识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加 法交换律,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 题,培养学生的说理和推理能力。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4、完成练习五第3题。
5、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
12 + 49 + 8
12 + 8 + 49
6、怎样算简便。
23+69 +1736 +17—16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父换律》说课稿
孙耿镇中心小 学 路海英
一、说教材
我所讲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 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加法 交换律的知识。
过程和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 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 换律,并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 换律。
(三)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 体地位。 在探索加法交换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从而使学 生把那种童稚而真实的想法体现出来,这样既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 感,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抽象能力,从而真 正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四)教给学生探索数学的方法,遵循发 现——验证——应用这一教学主线。 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我遵循先引导观察,然 后组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 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的一个思路来进 行教学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 形成过程,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 • •
3、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么你们能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加法的意义
1、师: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解答?
2、学生自主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40+56=96(千米)56+40=96
(千米)
1、火眼金睛
250 + 80 = 80 +——+ 65 =
—+ 36
300+600 =—+—■+—=
★+
16+a =_+_153+—= 57
+_
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对的打y;错的打“x。
(1)甲+乙=乙=甲()
(2)
254+100=154+200()
(3) 45x 9=9X45()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 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 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 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 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 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 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 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 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 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 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 本节课我首先引 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 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 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 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 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教学反思
孙耿中心小学路海英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米用了情境导入一探究新知一反馈练习 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 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 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 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 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 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 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 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 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 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 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 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 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 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 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件演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0=0+△
a+b=b+a
6、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表示加法交 换律。
7、学生齐读a+b=b+a
(四)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来喜欢。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 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1、师:刚才同学们举了一些加法交换律的等 式,那你们还能在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继续举例子。
2、师:同学们,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不 能)想一想,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这些等 式都能概括出来。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并让学生说说 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呢?
5、师:刚才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 请看老师的,是不是和你们的一样?
4、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学生思考回答。
6、教师小结: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 是用加法计算。这两个算式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 什么符号连接?
7、学生讨论交流。
8、指名回答。
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56+40
(二)概括规律
1、师:你们还பைடு நூலகம்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