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一、培根的生平(1561-1626)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科学家。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有许多思想。

主要著作:《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1、少年: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是伊利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

母亲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

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

在校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来到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思想,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2、青年: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

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攻读法律,谋求职位。

1582年,他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

但这一职位竞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

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

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

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

3、中年:1602年,伊利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

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

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曾先后担任詹姆士的顾问、副检察长、首席检察官等职位。

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

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4、晚年: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

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身败名裂,从此不理政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

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

经过一片雪地时,他想做一次实验,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

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

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圣奥尔本斯子爵如用更显赫的头衔应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二、哲学思想:四假相说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

他认为是经验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

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验哲学和神学权威。

(一)对传统哲学的分析与批评1、传统哲学的两条路线(1)自然哲学路线:主要是以阿纳克萨格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为代表,他们能够深入到自然中去,把研究自然本身作为哲学出发点。

(2)抽象哲学路线:主要以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们把自然的本性归结为超自然的抽象物,如数、理念等。

2、批判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伪知识体系。

(1)经院哲学是神学和哲学的混合物,在根本上是为神学服务的,它们歪曲并扼杀了真理。

(2)经院哲学以权威或神作为知识的源泉,严重妨碍了人们认识真理。

(3)经院哲学习惯做概念文字游戏,以抽象的概念推演来寻求知识或真理。

结论:过去的科学不是给人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而是为了猎取虚名,维护教条;不是联系实际,而是玩弄概念,进行无谓的争论;不注重实验,而是沉溺于思辨玄想之中,这都是经院哲学造成的恶果。

(二)四假相说1、提出的原因:要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假相的含义:假相(idols,也翻译成:幻相、偶像),即盘旋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培根根据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

“种族假相”:是指全人类所共有的、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一种偏见,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类中心”论。

它使得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事物本身为尺度,因而在对自然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例:人创造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的,于是人们就习惯于把自然事物也看作是有目的性的。

“洞穴假相”:是指个体差别形成的偏见,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

就像每个人都居住在自己的“洞穴”里,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而导致主观性、偏隘性等认识偏差。

例:这好比我们中国俗语所说的“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是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人们相互间的思想交流过程如同市场上的物质交换活动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有的语言有其名而无其实,有的语言虽然表示实在,但定义不精确,含义模糊,使用不当,这些都会产生混乱;语言的混乱又会产生思想的混乱,使人是非不分,真假难辨。

所以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

例:市场假相,相当于现代分析哲学所要消除的“语义的混淆”。

“剧场假相”:是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培根把历史上的哲学和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信以为真,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例:亚里士多德,他以他的逻辑败坏了自然哲学。

除了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等“诡辩派哲学”外,狭隘的“经验派哲学”(指中世纪的炼金术等伪科学)和“迷信的哲学”(指将“迷信以及神学糅语哲学”的毕达哥拉斯主意和柏拉图主义)也属于这一假相之列。

3、克服假相:可能性:要彻底地弄清错误或假相产生的各种原因和根源。

必要性:找到正确的方法,要依靠人的理智能力,正确地运用人的理智。

三、哲学方法论——(一)《新工具》: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

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许宝骙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新工具》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著作。

本书的书名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工具论》而起的。

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和三段论方法,认为《新工具》是对《工具论》的修正,是促进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

《新工具》一书的主要思想是:认识自然界不能靠演绎法,而应靠归纳法。

演绎法一开始就从极抽象的原理出发,不论它的演绎过程是多么的精巧,都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它是一种不结果实的方法。

归纳法则教导我们:一开始要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出发,从中引出一些中间的、普遍的原理。

归纳法是认识自然的科学的方法。

《新工具》一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讨论制定归纳法的原理。

第二卷主要讨论收集事实的方法。

在第一卷中,培根提出了他的“四假相”论。

在第二卷中,培根提出了著名的“三表说”。

培根批判了传统的自然哲学,认为其最大的特点是崇尚争论,流于空谈。

认为这是科学长时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培根讨论了三种理解自然的方法,即蚂蚁式的、蜘蛛式的和蜜蜂式的方法。

他认为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材料;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身的材料织网;上述这两种方法都把实验和理性分开来了,是不可取的方法。

真正的哲学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像蜜蜂那样从花朵上采集花粉,又以自身的能力将其消化。

(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和观点1、基本原则: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认识的全部路程应当从感官的原始的知觉开始。

2、基本观点:(1)经验的特性:①确定性经验必定是确定可靠的,而不是传闻的或模糊的。

②丰富性经验的数量要足够多。

③全面性要具备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经验。

(2)经验的来源:感觉和实验的相互作用。

感觉经验具有局限性,如主观、狭隘、虚假等,科学实验能够通过实践的方式验证感觉的真实性,从而确保经验的准确性。

(3)经验和理性的关系:①经验为理智能力提供基础。

②理性的任务在于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消化。

③经验必须与理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是促使科学知识发展的正确途径。

④从根本上说,重经验轻理性,目的是经验,理性只是手段。

3、培根经验论的意义(1)培根是第一个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

但培根仅仅是提出了原则,并没有建立一个经验论哲学体系。

(2)近代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初步表述。

但尚不成熟。

(3)初步认识到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但还没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4)把科学实验引入认识论,给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

但没有付诸合理的实践。

(三)、哲学方法——经验归纳法1、批判演绎逻辑:(1)经院哲学的旧逻辑脱离经验和自然,专门玩弄抽象概念,不能帮助人们去发现真理。

(2)经院哲学广泛使用的三段论只能强迫人们同意命题,而不能帮助我们发现自然的原因。

2、经验归纳法三大步骤第一步,收集材料。

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

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

培根将他的归纳法区别于简单枚举归纳法,认为后者“是很幼稚的;它的结论是不稳固的,只要碰到一个与之相矛盾的例证便会发生危险;它一般地只根据少数的、并且只是根据那些手边的事实来作决定”。

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

培根提出的三种例证表是:(1)“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列在一起。

(2)“接近中的缺乏表”,在这里列举出与上表中的例证情形近似可是却没有出现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

(3)“程度表”或称“比较表”,在这里列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培根所谓真正的归纳又分为三个小步骤:(1)排除法,即排除和拒绝这样一些性质:这些性质是在有给定的性质存在的例证中不存在的;或在给定性质不存在的例证中存在的;或者在这些例证中给定性质减少而它却增加,或给定性质增加而它却减少的。

在进行这种排除的过程中已经为真正的归纳打下了基础。

(2)根据三表所列示的事例,做一次正面地解释自然的尝试,就是通过排除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

(3)纠正解释偏差的几种帮助。

培根列举了九种帮助,如“具有优先权的例证”,“归纳法的改正”,“按题目的性质改变研究方法”等等。

这九种“帮助”旨在较正以上程序中的失误,以求得尽可能准确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