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课
徐疾补泻在临床运用中可以分天 地 人 三 层 徐疾补法三进一退 ,徐疾泻法一进三 退
(4).迎随补泻
补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 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 刺入为泻法。
迎为泻 迎而夺之谓之泻 随为补 随而济之谓之补 迎 逆经脉气血循行 补 顺经脉气血循行
(5).呼吸补泻
3舒张进针法:多用于皮肤松驰处的穴位. 如腹部穴位。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穴位。 如头面部穴位
针刺的深度
2.深度:Profondeur
体质:年老虚弱,儿童娇嫩之体 浅刺 中青年 气血旺盛 深刺
形体:形体瘦弱
浅刺 形体强盛
深刺
部位:头面及胸背部
浅刺 四肢及臀腹部 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
②浅而大摇:是青龙摆尾的基本手法,在浅部斜刺摇摆 针身,促使经气传导扩散。
③深而小摇:是白虎摇头的基本手法,在深部直刺摇动 针身,促使经气传导扩散。 3.注意事项 摇法能催气、行气。其动作幅度较大,有“泻”的作用 ,可开大针孔,泻实清热,虚证、寒证忌用。
(七)盘法
1.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扣住针尾;或用拇、食指掐住针尾进
针 灸 禁 忌
五.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气胸:
灸法
二.常用的灸法
艾炷灸
一.灸 艾条灸
温针灸
直接灸 疤痕灸
艾炷灸
无疤痕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
1.温和灸
2.雀啄灸
无
三.艾灸的作用
得气: 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觉。 医生的针下有沉紧感觉。 得气与针灸的疗效关系密切。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判断,即患者对 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生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腧 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 ,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 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 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瞤动、震颤等反应,有时 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出现红斑。当患者有自觉反 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 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 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 幽堂之深邃。”这可以说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 的描述。
(五)颤法
1.操作 得气后小幅度、快频率地上下提插,使针身轻微颤动
;或小幅度、快频率地捻转提插,使针身颤动。 2.应用
催气、守气、行气。 3.注意事项
颤法贵在用力轻柔,不宜大幅度颤动、震摇
(六)摇法
1.操作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或边摇 边退,使针孔扩大。 2.应用 ①出针前摇:在开阖补泻之泻法中,出针前边摇边退针 ,使针孔扩大,然后出针,不闭针孔。
浅刺 阴证、久病
深刺
季节:春夏—阳气在上易发泄 浅刺 秋冬—阳气收藏,深刺
气血容易趋于表
气血容易趋于里
3. 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作用于经脉腧穴辅助针刺手法
(一)爪法
爪法是标记穴位,宣散气血使进针不痛的方法。
1.操作
用拇指头揣到穴位后,以拇指甲掐穴呈“十”字形。
2.应用
针法灸法学
现代临床常用针具
毫针,穴位埋线,耳穴埋 豆,小针刀,三棱针,皮 肤针,水针,等
毫针刺法
针 针针
针
针
尾 柄根
身
尖
三.毫针刺法
1.进针方法 进针时,需要左右手配合操作 刺手——右手持针操作。 押手——左手按压穴位,辅助进针。
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
3.注意事项
①用力要适度 ②循法一般沿经向循。
(三)摄法
1.操作
以拇、食、中指指甲在针刺穴位所在经脉上下,按经脉循行路 线分段切压片刻。
2.应用 ①行气
②解除滞针
3.注意事项
①摄法与爪法都有指甲切掐的动作, 爪法主要穴位上施术,用力较轻;
摄法则在经脉上施术,用力较重。
②摄法与循法都在经脉上施术, 循法只是沿经循按,用力较轻,有补的作用;
角度
捻转补法 小
捻转泻法 大
频率 慢
快
方向
左转 顺时针 右转 逆时针
拇指向前
拇指向后
时间 短
长
(2).提插补泻
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 插为主,提插幅度小,频率 慢,操作时间短。
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 提为主,提插幅度大,频率 快,操作时间长。
(3).徐疾补泻
徐疾补法 徐而疾则实 徐进针而疾出针
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 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四. 针刺注意事项
1.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空腹不宜 针刺。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不宜针刺小 腹部,腰骶部的腧穴。怀孕三个月以上 者,腹部,腰骶部以及其他引起剧烈针 感的腧穴,也不宜针刺。妇女经期,若 非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2.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 刺。小儿不宜留针。
间接灸 3.隔盐— 虚寒型腹痛、下痢、疝痛—回阳救逆、 固脱、大汗亡阳、肢冷
4. 隔饼灸— 回阳救逆、及顽固性疾患,
,
艾卷灸 温和灸---慢性病为主 雀啄灸---急性病为主
温针灸---既需要留针,又需要灸的疾病
2.禁忌症
(1)凡属实证,热症及阴虚发热者,一般 不宜用灸法。
(2)颜面五官,阴部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 宜施用直接灸。
(五)扪法
扪法指出针后用手指扪闭针孔的方法。
1.操作
出针后押手持消毒干棉球按柔针孔。
2.应用
①闭气补虚
②止血
③消除针刺后遗感
3.注意事项
①实热病证,禁用扪法,防止留邪。
②扪压针孔时用力适度,注意消毒。
作用于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
(一)搓法
1.操作
从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向前搓捻至食指端,
反复搓捻,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为度。
①切穴定位
②减轻疼痛
3.注意事项
指甲不宜过长,爪前清洁指甲;
爪切时不宜过猛,防止伤及皮肤。
(二)循法
是循按经脉,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 法。
1.操作
用拇指或二、三、四指平直(屈曲第一指关节), 以 指腹沿刺穴所属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 轻轻 循按或叩击。
2.应用
①催气
②行气
③解除滞针
④减轻病人紧张2.应用 Nhomakorabea①守气、行气 ②诱导针下凉热
3.注意事项
向一个方向搓捻时用力要均匀,不要搓捻太紧,
防止肌肉缠针而引起疼痛、滞针。
(二)刮法
1.操作
①拇指抵住针尾,用食指指甲轻刮针柄。
②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指甲轻刮针柄。
2.应用
①催气守气
②辅助补泻
3.注意事项
①指甲要光滑、平整,长短适度。
②刮针时手指关节要灵活,用力要均匀。
4.补泻手法
补法: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 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 常的方法
(1).捻转补泻
补法——捻针左转,捻转角度小,用 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
泻法——捻针右转,捻转角度大,用 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轻刺激 —— 兴奋性 —— 补法 强刺激 —— 抑制性 —— 泻法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婴幼儿囟门禁用直接灸。
五.灸法注意事项
拔罐法
火罐的种类
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
拔罐的作用
行气活血,逐瘀化滞,消肿止痛,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清热解毒,解闭通结等。
拔罐方法 1闪火法 2投火法
临床运用 1 留罐法 2 闪罐法 3 走罐法 4 刺血拔罐法 5 留针拔罐法
摄法则是沿经切压,用力较重,有泻的作用
(四)按法
按法是按压穴位一方,闭气行气的方法。 1.操作
针刺得气后,想针感向下传,用押手按压针穴上方; 想针感向上传,按压针穴下方;同时刺手捻针。 2.应用 用于行气,促使气至病所。 3.注意事项 压穴时不要紧靠针身,以免影响行针; 用力不要太大,防止气血郁滞。
徐疾泻法 疾而徐则虚 疾进针而徐出针
补法——缓慢地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 毕后迅速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补法。
泻法——迅速进针至一定深度,行针完毕 后,缓慢地退至皮下而出针者为泻法。
其进针慢出针快的方法,在于扶助正气由 浅入深,由表达里,能起补虚的作用.
而进针快出针慢的方法,在于祛除邪气由 深出浅,由里达表,能起泻实的作用。
温经散寒 行气活血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四.灸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一般以虚症,寒症和阴症为主
1.瘢 痕灸—化脓灸 高血压、哮喘、预防中风 直接灸
2.无瘢痕灸—虚证、哮喘、贫血
艾
1.隔姜— 脾胃虚弱、泄泻、痹证、虚寒型疾患
炷
2.隔蒜灸— 痛疽初起(毒虫咬伤)、瘰疬、肺痨
灸
能消肿、拔毒、止痛
③刮针时针体不能移位。
刮法
(三)弹法
1.操作 (1)弹扣穴位法 (2)弹扣针柄法
2.应用 ①催气 ②守气 ③补气
3.注意事项 留针时轻轻弹击7~10次,不可过猛、过频
(四)飞法
1.操作 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一节桡侧执持针柄,将针柄搓捻,一 搓一放,搓时拇指向前,放时拇指向后,反复进行。针 体不能上提。 2.应用 催气、行气,促进针感扩散传导。 3.注意事项 ①飞法要缓慢均匀施术,防止过猛引起疼痛滞针。 ②飞法是辅助手法中较高层次的一种,要求施术者的针 刺手法熟练,基本功要扎实,平时要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