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20年高三历史质量监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
”上述现象说明宋代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
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
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
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
此画旨在说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7.下图为1919年日本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
其中甲地区对应的是A.华中地区B.华北地区C.华南地区D.东北地区8.下列文字是出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是A.“军阀、地主、资本家、富农等.....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B.“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借以改善农民生活。
”C.“汉奸、卖国贼及内战罪犯...其家庭未参与犯罪者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
”D.“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9. 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一次劳模大会,表扬奖励了185名劳动英模,给予各位英模人物丰厚的物质奖励。
之后这一做法迅速被各抗日根据地所仿效。
这一举措旨在A.应对日本对华适地适产主义B.打击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情绪C.坚持自力更生摆脱抗战困局D.通过劳动教育鼓舞抗战斗志10.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发行首批1000万元的股票,不料遭到“冷遇”。
政府动员党政干部带头购买,仍然只完成发售计划的79% ,其余的只好动员几家国有企业认购。
这主要是因为A.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B.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C.对外开放程度比较有限D.人民收人水平普遍较低1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国家公民划分为治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只有哲学家才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这一构想A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B.认为雅典政治需分权制衡C.基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D.强调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12.十三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
阿诺德教派,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回归贫穷教会”。
这说明当时A.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B.人们自我意识增强C.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13.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20 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
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合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
上述争议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14.下图是1941年8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缔造者的会议》。
该漫画表明A.英美开始商讨建立联合国国际组织B.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政治基础的奠定D.世界反法西斯统- -战线的正式形成15.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把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
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
这一文学现象A.具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B.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维C.说明民众对美国于预政策不满D.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 (11分)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
(6分)17. (12分)华夏认同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6 分)18. (10分)在近代史上,中国铁路建设经历过- -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晚清铁路建设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11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人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5分)(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6 分)20. (11分)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
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
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材料二 1831 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7分)济南市高三历史质量监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2020.4)16.(11分)(1)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或:西周亡于犬戎);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
(每答出一点得1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共2分)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1分)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
(2分)(体现史料互证、时空对比的逻辑分析,得1分;得出适当的结论,得2分,共3分)(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2分)(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18.(10分)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2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分)示例: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
(2分)分析: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修建铁路成为其拓展势力范围的主要手段。
列强凭借其技术、资金和特权优势(注: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铁路修筑中抢占先机。
(原因)(3分)列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中国铁路的修筑,体现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影响)(3分)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折射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总结)(2分)本示例仅做评卷参考,并非唯一参考答案。
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提炼信息,如:列强影响下,中国的铁路建设艰难起步;铁路的修筑区域与各国势力范围密切相关等19.(11分)(1)特点:整体缓慢低速增长,增长绝对值很低;增长不稳定,有周期性波动。
(每答出一点得1 分,共2 分)基本原因: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制约;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
(每答出一点得1 分,共3 分)(2)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且收入结构趋向多元。
(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2分)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