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

第五章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

第五章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史学第一节复辟时期法国的史学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在革命的汹涌浪潮中,史学却处于停滞状态。

1814年在外来势力的干涉下,波旁王朝复辟了,法兰西民族受到压抑,从而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法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和史学中爱国主义相汇合,出现一股强大的潮流。

复辟时期法国的史学家可分为两派:其一是浪漫主义史学家,著名的代表是梯叶里和密芝勒,他们投身于历史之中,和他们所写的英雄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其笔锋充满感情;其二是政治学派史学家,著名代表是米涅、梯也尔和基佐,他们把史学视为一定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史学派别。

一、浪漫主义史学及其代表人物(一)梯叶里与《诺曼人征服英国史》:梯叶里(1795—1856年)是复辟时期法国的第一位历史学家。

他出身贫寒,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一度作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和养子,享有自由主义者和空想家之名。

他的代表性的历史著作是《诺曼人征服英国史》,对法国史学界有深刻的影响。

梯叶里重视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强调要歌颂人民,书写人民的历史;同时,用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解释历史,把阶级关系归结为财产关系,号称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的“阶级斗争说”之父。

他认为,各个阶级之所以要进行斗争,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实际物质利益是互相冲突的。

例如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便是各个教派为了本阶级财产上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17世纪中期的英国革命,是“珍爱自由和劳动”的平民与“游手好闲”的贵族之间的斗争;而法国大革命则是占人口大多数但横遭压迫的第三等级,对僧侣和贵族那两个特权等级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胜利。

但是他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同时,他的著作对某些史实夸大渲染,流于感情主义,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阶级斗争史观的提出,是19世纪法国史学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密芝勒及其史学著作密芝勒(1798—1874年)是法国浪漫主义史学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由于他热情歌颂推动法国大革命的人民群众,被称为“法国第一位伟大的人民史学家”。

他出身于巴黎的印刷工人家庭,幼年家贫,但他勤奋好学,阅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方面的名著。

182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查理曼学院,任教于圣巴学院。

1827年他把意大利学者维科的《论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译为法文出版,因此被法国最高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聘为教授,此后终身从事于历史教学和著述。

他的著述很多。

代表作为《法国通史》十七卷和《法国大革命史》。

密芝勒与其他的历史学家不同,在历史写作中,他既不以第三者自居超然于事外,也不像法官中一样采取公正无私的态度。

而是投身于历史之中,站在自己所写英雄的一边,甚至把自己和自己所写的英雄等同起来,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他把过去复活起来,使自己再经历一次,然后再加以评论。

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一部历史就是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史,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写出来。

他相信人民集体的创造力量,认为正确的领导只不过是具体体现人民集体的理想。

密芝勒反复强调说;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必须把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况都反映出来。

因此,研究历史决不能仅限于读那些帝王将相的传记,而必须把整个社会作为研究对象。

他的思想代表了19世纪法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张,奠定了法国史重视人民利益的进步传统。

二、政治学派史学家(一)密涅及其史学著作米涅(1796—1884年)是复辟时期政治学派史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政治上属于资产阶级自由派。

他出身于普洛文斯省阿克城的一个铁匠家庭,父亲是“无套裤党”人,米涅从父亲那里感受了热爱民主自由的思想。

1815年他进入阿克大学学习法律,结识了梯也里,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莫逆之交,二人放弃法律转攻历史和政治。

1821年来到巴黎,一面从事新闻工作,一面在雅典学院讲授近代史。

1824年他的著作《法国革命史》出版,奠定了他在法国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地位。

1830年七月革命后,担任外交部档案库主管。

183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数年后当选为法国科学院终身制的秘书长。

他的著作有《查理五世传》、《苏格兰女王玛丽传》、《富兰克林传》等,但最有影响的是《法国革命史》。

米涅在著作中能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阐述历史,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由于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冲突引起的;他认为雅各宾派专政是革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他颂扬大革命的成果,说它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

他的著作写于上距拿破仑时代结束还不到十年的极端反动的复辟时期,但它的思想和主张,即使是后来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著作,也很少能超过它。

从此可以看出米涅对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开创之功。

(二)基佐及其史学著作复辟时期最有影响的史学家是基佐(1787—1874年)。

他出身于尼姆城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在雅各宾派专政时期被处死,他随母亲流亡瑞士,接受了喀尔文教派影响下的古典教育,精通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英文。

1805年回到巴黎。

初时,基佐钻研法律和哲学,希望能担任大学教授。

但是,后来又专攻历史,1812年他把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成法文出版,并附有详实的注释,博得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因此被巴黎大学聘为近代史教授。

由于他抨击拿破仑的专制统治,鼓吹波旁王朝复辟,1811年被复辟的波旁王朝任命为内政部秘书长。

因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与贵族结盟的君主立宪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复辟王朝政见不合,1820年被逐出政府,重返巴黎大学任教,但两年后又被解除教职,1828年才又重返讲坛。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出任内政大臣,转任国民教育大臣,创立法国历史学会。

1840年出任首相兼外交大臣。

1848年革命,执政八年的基佐内阁垮台,他逃往英国,后返回诺曼底的庄园,从事历史著述。

他的历史著作甚丰,最主要的有《法国历史研究》、《英国革命史》、《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等。

基佐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但同时又是一名历史学家,对后世的史学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基佐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研究事实;其次是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最后是重新描述它们的形式和运动。

但是,在实践中他并没有认真地确定史料的真伪,并从对史实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而是先有自己的“结论”,然后再选用史料来“证实”自己的“结论”,因而他的历史著作的真实性就大大打了折扣。

不过,基佐对史学界的重大贡献在于,他认识到财产关系(其中主要是土地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基础,认为在政治制度成为历史原因之前,首先是财产关系的一种结果;同时,他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内容。

他指出,阶级斗争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而法国大革命就是第三等级反对其他两特权等级(僧侣和贵族)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复辟时期包括基佐在内的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它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并认为基佐是“天才历史学家”。

第二节十九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史学一、《德意志史料集成》和尼波尔的史学成就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的德意志,逐渐出现了要求统一的倾向。

但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并没有使德意志统一起来。

因此,自19世纪20年代起,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民族生存的记录,是民族自信心的根据。

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必须从历史事实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以推进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1819年斯泰因筹集巨款,设立德意志历史学会,专门负责整理并出版中世纪德意志的史料。

在佩尔兹和威茨的先后主持下,从1819到1925年编纂完成了《德意志史料集成》共一百二十六卷。

该书包括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一千年间所有关于德意志的重要文献资料,按类分编为五个部分:编年史类、法令类、公文类、信札类和考古类。

每一部分均由专门学者负责编纂,对于每一项文献资料,都精祥地考订其出处,校正其文句,诠释其语义,为后人从事德意志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19世纪对德意志史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事件,是柏林大学的创立。

1807年,在拿破仑的进攻下,德意志大片国土沦陷,许多大学搬迁。

在普鲁士教育大臣威廉·洪堡德等人的恳求下,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颁布命令,把原哈勒大学的经费用来创办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诞生后,很快就集中了许多第一流的学者如哲学家黑格尔等人,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化运动的中心。

尼波尔(1776—1831年)是柏林大学创办初期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原是丹麦人,父亲是著名的旅行家和考古学家。

尼波尔自幼聪慧,十八岁时即掌握了十八种欧洲语言,以及希伯莱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

他对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历史、考古学、罗马法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而且具有行政管理才能。

1806年他来到柏林,以客卿身份担任财政顾问官,以博学而闻名德意志。

1810年起,在柏林大学开设《罗马史》讲座。

他是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政治加强的角度来撰写历史的,行政、财政和外交的实践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观点和研究。

他进一步把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剔去那些无稽的传说以及前人所作的不可靠的推论,而纯粹根据可信的事实,给罗马史搭起一个真理的骨架。

他认为过去的历史家,包括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历史学家,往往是辗转抄袭,而没有钻研原始资料,只是以讹传讹。

他指出:即使李维那样伟大的古代历史学家也有许多失实的记载,而马基雅弗利等杰出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乃至17、18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又都疏于考证,只是在重复前人的错误。

因此,他在编写讲稿时,坚决不用第二手资料,完全依靠原始的史料,而且进行了精详的考证。

虽然,他在讲授时只是照本宣科,但因内容新颖,吸引了大量的听众,不仅有学生,还有官员,学者和政治家。

1811年他的讲稿以《罗马史》之名出版,被公认为是这方面最有批判能力、最善于分析的著作,是近代史学名著之一。

1815——1822年间,尼波尔出任普鲁士驻罗马大使,在工作的闲暇,他写出许多考古学方面的论文,并把许多汗漫不清的古迹铭刻恢复了原状。

卸任后,到波恩大学任教授。

他制定了一个出版拜占廷史学家著作的计划,编著《拜占廷历史著作汇览》。

同时,他还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古代历史和考古学的杂志《莱茵博物馆》,为古史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朗克及朗克学派(一)朗克学派的创始人——朗克及其史学思想19世纪在德意志,乃至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是利奥波尔德·朗克(1795—1885年)。

他出身于图林根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幼年时期,他就刻苦学习,特别喜好古典文学。

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14年朗克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古典语言学和神学。

1818年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后,到法兰克福的一所高级中学讲授古典文学。

就在这时,在尼波尔《罗马史》的影响下,他转向历史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