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18
◆勒萨日(Lesage , 1668—1747)18世纪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 说《吉尔 〃 布拉斯》 (1735),它是法国 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19
百科全书派
◆ 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声势浩大的百科全书派活动。百科全 书派(Encyclopedist)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 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35卷 1751—1780出版) 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主编狄德罗,副主编达兰贝尔,撰 稿人有伏尔泰、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等。 ◆ 百科全书派影响巨大,他们选择《百科全书》为工 具,宣传自己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 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 条。当时,法国人不直接称启蒙运动,而以百科全书派来 代替启蒙思想。
◆ 对话体:《拉摩的侄儿》 (狄德罗)教育小说:《爱 弥儿》(卢梭)
7
二、启蒙文学的成就 ◆1.英国的启蒙文学和现实主义小说 ◆1)英国启蒙运动特点: ◆ 18世纪,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运
动面临的任务不是像法国那样准备革命,他们的任务比较 简单,即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 建残余。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不愿采取极端行动, 倾向于妥协。
12
感伤主义文学
◆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 流派,感伤主义派(The Sentimentalist School)。 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个 反拨。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人 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怜悯、同情心和 情感(sensibility)是社会道德的内核。从崇尚 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22
◆狄德罗(Diderot
,
1713-1784) ◆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是 “艺术模仿自然”,提出 了著名的“美在关系”说。 ◆ 新的戏剧理论 《论戏剧 艺术》提出戏剧中的人物 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 人,创立了介于悲剧和喜 剧之间的新剧种严肃剧 (正剧) ◆ 文学代表作有对话体哲理 小说《拉摩的侄儿》 (1762)和书信体小说 《修女》(1760)
4
◆(3)体裁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如哲 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都是启蒙 文学的新创造。
◆(4)艺术局限:主要人物类型化、公式化、概念 化,性格不够丰满,不够真实。主人公常常是作 者思想的代言人,观念的传声筒,人物对话好象 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沈从文语),不够含 蓄蕴藉。
14
感伤小说
◆ 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英 国感伤小说家的第一个代表。 ◆ 第一部小说《帕米拉》 (1741),这是一本书信体 爱情小说,赞美清教徒道德。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第一部现 代英国小说。它把对社会环 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 分析结合起来,着重描写人 物的感情,把感伤主义引进 了西欧文学,导致了18世纪 末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30
◆席勒(Schiller ,1759- 1805)德国古典美学时期 美学家、剧作家、诗人,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之一。 ◆著有《审美教育书简》 (1795)、《论素朴的诗 和感伤的诗》(1796)、 《悲剧艺术》等。
31
◆剧本《强盗》(1781)体现了德国资产阶 级青年对封建专制的反抗。 ◆市民悲剧《阴谋与爱情》(1783)反映贵 族与市民的冲突,爱情与宫廷政治阴谋的 矛盾。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 倾向的戏剧”。
23
◆《拉摩的侄儿》中塑造了一个极端矛盾的 形象,主人公才华横溢,却玩世不恭;富 于理性,却自甘堕落;见解深刻,却鲜廉 寡耻。是一个集“高傲与卑鄙、才智与愚 蠢”于一身的“怪物”。被恩格斯称作 “辩证法的杰作”,“分裂意识”的典范。
24
◆卢梭(Rousseau , 1712-1778)
◆ 自传《忏悔录》(1778) 名为忏悔,实为控诉,表 现作者严酷的自我批判精 神以及对丑恶现实的抗争。 ◆ 文学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 《新爱洛绮斯》(1761) 描写纯洁爱情,控诉封建 门第观念和家长专制思想 对美好爱情的摧残。 ◆ 教育小说《爱弥儿》 (1762 ◆ 卢梭所有的创作都具有强 烈的反抗精神和“返回自 然”的愿望。
5
严肃剧
◆ 严肃剧亦称市民剧,是
一种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 的体裁。
◆ 狄德罗首创,博马舍 宣传和发挥了狄德罗的理 论主张。它以描写市民生 活为主,用日常生活题材 反对古典主义戏剧。严肃 剧有两个特征,一是严肃 性,二是现实性。19世纪 的易卜生、果戈理、肖伯 纳等人的“问题剧”脱胎 于严肃剧。
6
哲理小说
8
◆ 在英国,小说起源于18世纪的期刊文章。英国期刊兴起于 16世纪末17世纪初,到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 载各种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种趣闻, 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成为期刊随笔。 ◆
◆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这些小说 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描写第三等级的故 事。在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 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 ◆ 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是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1719) 、菲尔丁《汤姆•琼斯》(1749 )。
13
感伤主义特点
◆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 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 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 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强调表现善良人的不幸,在 充满伤感情愫的描写中,唤 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同情与 怜悯,在涩泪涟涟中表现美 和崇高,以激起读者的强烈 反响。 ◆ 感伤主义得名于英国作家 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A Sentimental Journey 1768)
◆ 18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创立 的一种新型小说。作家借小 说形式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 和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议 论性、分析性和批判性。人 物形象缺少鲜明的个性,具 有纯理性的特点,成为作家 哲学思想的代言人。 ◆ 哲理小说包括书信体小说、 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 书信体:《波斯人信札》 (孟德斯鸠)、《老实人》 (伏尔泰)
3
◆(2)题材方面:往往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正面 主人公,而将王公贵族和僧侣作为嘲讽批判的对 象,表现资产阶级的立场、情感和观念。
◆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 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 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 伊斯(《阴谋与爱情》)。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教学目标: 了解启蒙文学产生的背景; 掌握启蒙文学的特征和成就; 了解歌德的生平与创作; 理解掌握维特、浮士德、靡菲斯特等人物形 象; 理解浮士德、靡菲斯特之间的辩证关系; 掌握《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概述
◆一、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 ◆1.定义:
◆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 主潮.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 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 的继承和发展。“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 (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 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 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 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 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 制。
20
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启蒙小说
◆孟德斯鸠(Montesquieu, 1689-1755)文学代表作 是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 札》(1721) ◆通过160封书信,揭露讽刺 了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恶 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 教会色彩。
21
◆伏尔泰 (Voltaire ,1694- 1778)代表作是《老 实人》(1759)、 《查第格》、《天真 汉》等。其中《老实 人》表现了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最后以 “种咱们的地要紧” 结束,表现了资产阶 级理想幻灭之后的务 实精神。
◆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 年代中期,德国出现了“狂飙突 进”运动,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 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 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 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 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 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 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令格尔的同 名剧本。他在剧本中宣扬反抗思 想,洋溢着狂风暴雨般的热情。 这一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理 论家赫尔德尔,代表作家是青年 歌德和青年席勒。
费迪南 露易丝
◆局限在于马克思所批评 “席勒式地把个人 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表现方 法。
32
3、古典文学时期:
◆以席勒和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古 典哲学和古典音乐共同造就了德国古典文化的辉 煌时代。古典派企图以艺术改良的方式解决社会 矛盾,他们倾慕希腊艺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 伟大”,希望通过塑造“和谐的人”,进而建构 “和谐社会”。歌德《浮士德》中的海伦即古典 美的化身,海伦的消失说明以古典美救世的理想 的幻灭。
27
◆德国的启蒙文学经 历了三个阶段: ◆ 1、启蒙时期: ◆莱辛是德国文学的 奠基者,启蒙文学 的代表。代表作: 美学著作《拉奥 孔》、戏剧评论集 《汉堡剧评》和悲 剧《爱米丽雅〃迦 洛蒂》等。
28
◆2、“狂飙突进运动”时期:青年歌德和青 年席勒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赫尔 德的理论建树。
29
◆《克莱丽莎》
15
感伤文学的影响
◆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感伤诗人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 先驱。感伤诗在欧洲唤醒了浪漫主义情调。
16
◆ 整个18世纪后期的欧洲小说都弥散着感伤情调。
法国卢梭关于人性善良的学说把感伤小说重视情 感分析提高到一种艺术境界,他本人也写作感伤 小说《新爱洛绮丝》。德国歌德也写作感伤小说 《少年维特的烦恼》。到了19世纪,狄更斯小说 《老古玩店》,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仍 具感伤情调。 感伤主义在18世纪具有温和的 人道主义特点,反叛古典主义的严峻和理性主义 的权威。但在今天,感伤主义却具有否定的含义, 显出人性的矫情、病态、伤感、温情泛滥和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