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摘要:
李、杜有如双子星座高悬于盛唐诗坛之上,他们分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
他们面对同一社会,却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诗作,李诗豪气薄发、感情昂扬强烈,语言清新明快;杜诗则感情沉郁,语言峻峭惊人,浸透着忧国忧民之情怀。
他们的诗歌艺术对后人及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歌艺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沉郁顿挫丰满昂扬
李白、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
他们的诗歌创作可称之为中国古你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创作特色。
从他们的创作风格、抒情方式、审美语言、写作体裁来比较:李白的诗歌创作体裁上长于七绝,追求的是浪漫主义,语言夸张大胆,直率自然,清新明快,想象奇特,天然浑成;杜甫的诗歌创作体裁尤善七律,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善选典型的人和事运用毫发无遗憾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李诗的“浪漫主义”与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从小受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影响,少年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先后在岷山、嵩山、隋州、齐州等地修过道。
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而其核心与本质是在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这是形成他自由豪放、浪漫诗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李白还仗剑任侠,对游侠的豪纵、复仇、重然诺、轻生死,十分倾慕并身体力行。
他“十五好剑术,遍于诸候”。
李白的任侠思想表现在生活上就是“轻财重施”“存交重义”,“纵酒携妓、及时行乐”。
他喜欢豪放,曾豪爽地唱道:“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百年三方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他的这种任侠思想表现在性格上,就形成了豪爽、自信、纯真、追求平等民主的特点,再加上他广有游历。
这就直接形成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其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写诗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爱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带有辅佐君王的愿望。
他曾报着兼济天下的信心求仕,却连独善其身都难保,生活贫困潦倒,尤其是在授官前,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
混迹于上层社会,使他看清了统治者的腐败荒淫;漂泊下层社会,又使他目睹到人民的苦难,使他对天宝盛世的内幕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看到现实社会腐败不堪的本质,预感到它一触即发的危机。
这一切为他成为人民诗人,形成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思想,创作现实主义诗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李诗“丰满、激昂”与杜诗“沉郁、顿挫”的不同写情基调。
李白诗歌善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风格来抒发情感。
李白在《江上吟》中就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中称李白诗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都道出了李白诗的特点。
可以说李诗的这一特点体现在各段各类诗作中,即使在受到挫折时,其感情色彩也是悲愤中仍有昂扬;即使是写愁苦、饮酒、隐遁,也绝少有颓唐阴暗的调子。
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不是婉转曲折、含蓄缠绵,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这种抒情的调子在山水描写中特别明显。
如《赠裴十四》中:“黄河落天走东海中,万里写人胸怀间。
”再如《庐山谣寄卢御虚舟》中“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迭云锦张。
”这些倾泻咆哮的江河,奇险挺拔的峰峦,无一不折射出李白冲诀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和意气昂扬,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豪放昂扬、奔放不羁”之气势洋溢于字里行间。
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强烈,李白还常用“大胆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
如《横江词》中的:“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他还常把“夸张与比喻或奇特的想象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形象以抒发奔放、昂扬的情感。
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豪放之情喷薄而出。
同时又善于“通过跳跃性的手法”渲染情感。
给读者以“流走奔放,恍无定处”“一波未平一波复起”的感觉。
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
开头如天外飞来,全诗来云无纵,并不着意于“饯别”题面,而是尽情渲泄自己激越的感情。
前四句感情曲线向下,无限沉痛;中六句感情曲线向上,极其壮逸;次二句突又跌入痛苦的深渊,感情曲线再度折下;结尾两句又从深渊中挣扎出来,力求旷达超脱,感情曲线再度上扬,而层与层之间感情的转化过渡又完全被省略,抒发感情充满急剧的跳跃性。
其丰满、激昂、强烈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精神内容和表现方法高度统一的整体表现,就是“沉郁、忧愤、顿挫”抒情。
杜诗中深广的写实内容和同样深广的情感世界,尤其是感激苍茫、抑塞磊落的忧愤构成了杜诗“沉郁”感情基调。
杜诗的“沉郁、忧愤”是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关系的。
安史乱前,盛唐气象培育了老杜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后,老杜看到的只是政局腐败,江山日非,这使他在“浩歌弥激烈”的同时,不能不“沉顿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安史乱后,老杜的忧愤更广了,常常“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再加之老杜歌咏的两大主题忧国与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这都使他的诗歌在抒情基调上必然导致“沉郁、忧愤”。
如《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特别是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凯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扬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先感叹自己窃比稷契的遇拙,但马上顿出“白首甘契阔”至死不渝的决心,次感慨自己忧民之心被同学翁取笑,但马上顿出“浩歌弥激烈”的更深忧思;第三层说自己并非不知隐逸为高,但马上顿出皇帝于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忍离去,第四层说自己也非以为国无其人,但马上顿出忠君之情出于本性,实难移易;继而又说出虽想放弃鲲鹏大志而效仿蝼蚁之辈,但马上又顿出仍然耻于干谒;最后感叹耿直的本性使自己碌碌无为,但马上顿出要坚守节操,在百感交集之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