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杜诗五首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学习重难点】:诗意的理解。
【自主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花径(jìng) 家贫(pín) 盘飧(sūn)
B、戎马(róng) 旧醅(pēi) 玉笛(dí)
C、危墙(qiáng) 蓬门(pén) 阏氏(yū)
D、平羌(qiāng) 坼裂(chè) 涕泗(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地崩山催朝避猛虎乾坤戎马
B、高堂明镜烹羊宰牛鱼樵荆杞
C、牵衣顿足引经据点万壑翰墨
D、飞湍瀑流义愤填膺金樽藩篱
3、对本课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飧(熟食);兼味(多种口味)
B、《峨眉山月歌》:半轮秋(半圆形的月亮);发(出发)
C、《登岳阳楼》:凭轩(倚着);涕泗(此指眼泪和鼻涕)
D、《旅夜书怀》:危墙(高高的桅杆);应(认为是、是)
二、《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阅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及《黄鹤楼闻笛》,完成1—2题。
1.前人在评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比较分析类:
《春夜洛城闻笛》与《黄鹤楼闻笛》比较,在内容上两诗都写,但前诗写的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后诗写的是。
在结构上,前诗先写所闻后写所感;而后者则是。
四、阅读《客至》,完成1—3题。
(6分)
1、首联写出了草堂怎样的环境?其中“但见”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答:
2、颈联表现了主人怎样的生活状况?(1分)
答:
3、全诗主要写“客至”,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五、阅读《旅夜书怀》,回答后面问题。
(8分)
1、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诗歌的诗眼,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2分)
2、诗歌的三、四两句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们好在何处。
(2分)
3、诗歌的五、六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4分)
六、阅读《登岳阳楼》,然后回答问题。
(6分)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意象”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典型的表达方式,是指借助于某一事物表达某种寓意、情感的写法。
上面两首诗中,《渡荆门送别》的尾联和《旅夜书怀》的首联都描写了同一意象。
这一意象是_______,这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两首诗的第二联,意境相似,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请具体分析二句的异与同。
(2分)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诗歌“风格”的角度说一说两首诗的区别。
(3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两方面,各有怎样的不同。
《李杜诗五首》练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蓬门(pén g) 阏氏(yān)
2.答案:D A地崩山摧 B渔樵 C引经据典
3.答案:A兼味(多种美味佳肴)
4.答案:D①小路;即,就②高
1.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悬,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江水向前流去。
意境优美、空灵。
“折杨柳”是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有惜别怀远之意;“折柳”还是古人送别时常做的事,因“柳”和“留”谐音,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本诗抒写思乡之情,而这种感情是从听到此曲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闻笛去国之情(迁谪之意)先写所感,后写所闻。
二、
1、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表现诗人闲适而有些寂寞的心境。
2、生活贫困
3、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6分)
1、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本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诗人的诗闻名于世,但这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他的本意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为官的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2分)
2、寓情于景。
首联写近景,借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过之景,表达作者像江岸细草那样渺小,像江中孤舟那般寂寞的境况和情怀。
颔联写远景,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
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即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4分)四、
1、船。
飘泊之感。
2、同:都描写了山河壮阔的景象;异,李诗情感喜悦开朗,杜诗情感凄苦孤独。
3、李诗想像奇特,形象奇伟,意境高远,情感开朗,富有朝气,体现出浪漫主义诗歌的豪放风格;杜诗借景抒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政治结合起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孤苦,飘泊无依的情感,体现出现实主义诗歌的厚重。
五、
1、“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
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2、这两句好就好在写景雄浑阔大,更能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3、两句是反语,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身名竟因文章而著;诗人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六、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2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分)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1分)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2分)
七、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2分)表达情感:李诗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和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