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2、 类Arthurs反应:胰岛素 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 岛素。
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出现发热、皮 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蛋白尿等症状。使用大剂量青霉 素和磺胺类药物也能出现类似症状。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 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形成复和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处。
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1.变应原(allergen):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B细 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 质。
特点与分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
IgE 体 液 免 疫 应 答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
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
胞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

II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机 制
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新生儿溶血 母胎ABO血型不符
母胎Rh血型不符
Rh– 初孕
Rh+
健康新生儿
Rh– 再孕
Rh+ 胎儿红细胞 新生儿溶血 致敏母亲
首次妊娠
抗Rh血清
再次妊娠
Ⅲ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
一、特 点 参与反应的抗原是可溶性
抗原;抗体主要为IgG和IgM;与可溶性中 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有关;引起血管壁及其 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有个体差异。
一.单选题:
1.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巨噬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2.TI 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 抗原需经巨噬细胞加工处理
B. 可产生各种类别的免疫球蛋白
C. 可发生再次应答
D. 只引起体液免疫
E. 可以引起细胞免疫
3. TCR识别抗原的信号传递是通过哪项进行传递的:( )
胞内微生物感染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病、麻风病 病毒感染

某些真菌感染

某些寄生虫感染
型 小分子物质与皮 超 肤细胞蛋白结合
接触性皮炎

油漆、染料、农药、化妆

品、药物等
应 同种异型抗原 疾
移植物排斥反应
病 自身抗原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各 • 超敏反应性疾病常为混合型,但以某型为主。
型 肾小球肾炎
A.CD2;
B.CD3;
C.SmIg ;
D.Igα,Igβ; E.MHC-I/MHC-II类分子
4.人T细胞可根据下列哪个特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别于B细胞及其它细胞( )
A.形态; B.Fc受体的存在; C.胞浆颗粒的是否存在;
D.CD2;
E.Ig表面标志
5.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
A. 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
(3)Ⅲ类免疫复合物。是在抗体过量时(抗原:抗体=3:4) 形成的分子量大于106的复合物,由于分子在血液中很快被吞噬 细胞吞噬掉,也不易致病。
三. 临床常见的I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rs反应:经抗原反复 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 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 烈炎症反应。
超 • II型超敏反应损伤与IV型超敏反应损伤可同时存在
敏 反
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的损伤
应 • 同一疾病过程可有几种类型免疫损伤共同参与

过敏性哮喘可由Ⅰ、Ⅲ型 超敏反应引起

病 • 相同变应原可通过不同途 的 径导致多种类型的超敏反应

青霉素可致Ⅰ、Ⅱ、Ⅲ、Ⅳ

型超敏反应
各型超敏反应特性比较
分 型 参加成分
结核菌 24-72 素反应 小时
肉芽肿 21-28 天
病理 表现 红肿、 水泡
红肿 硬结
硬化(皮 肤、肺)
组织学特征
上皮层淋巴与单核 浸润,皮内水肿
内皮层淋巴细胞 单核与巨噬细胞 浸润
巨噬细胞聚集和上 皮样变,中心结节 形成
致敏原
橡胶、植物 毒素、金属、 化妆品等
结核菌素
免疫复合物 或其他异物 的长期刺激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
D.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二.多选题
1. 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HLA-II类分子限制的是(

A、巨噬细胞—TH;
B、B—TH细胞;
C、Tc—肿瘤细胞;
D、T细胞—郎格罕细胞;
E、Tc—病毒感染细胞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
特点 由致敏T细胞介导;无抗体、补体
参与;发生较迟缓,通常于注射变应原后 12h~18h出现反应,48h~72h达高峰;病变 以单核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特征。
发生机制 引起Ⅳ型变态反应的抗原主要是 细胞内寄生菌、真菌、病毒、某些原虫和化 学物质。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机理
常见病例
I型 速发型
IgE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致敏
过敏性休克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荨麻疹
APC 致敏T细胞
CD4+ Th1 释放细胞因子 (IL-2,IFN-r,TNF,LT)
CD8+ Tc释放穿孔素、细胞 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
Th、Tc增殖 MΦ活化
血管内皮细胞 活化粘附分子 表达增加
MΦ浸润
TCR-Ag-MHC三元体 协同刺激分子
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接触性 皮炎
发生 时间
8-72 小时
二、发病机理: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也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常根据其分子大小分成三类:
(1)Ⅰ类免疫复合物。是在抗原过量时(抗原:抗体=2:1) 形成的分子量小于106的复合物,可在肾小球血管中滤过从尿中 排出,不易致病。
(2)Ⅱ类免疫复合物。是在抗原抗体比例比较合适(抗原:抗 体=3:2)的条件下形成的分子量为106的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它即不能被肾小球血管滤出,又不能易被吞噬细胞吞噬,容易 在血管壁上沉积下来造成免疫复合物性损伤。
2. SmIgM是(
)
A. B细胞表面BCR; B.膜表面标志分子;
C.MHC—II类抗原; D.B细胞表面抗原;
E.B细胞膜表面Ig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一、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二、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特点、 常 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 及常见疾病
I型超敏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