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的处理方法课后题1你如何理解会计确认的意义?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哪些内容?会计作为一项有效及有序的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核算系统不断提供正确的财会信息数据。
企业日常发生的大量经济业务,包含着大量的经济信息。
将经济信息按照会计的规则与方法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有关使用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变换、加工和传输。
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它是信息变换的关键环节。
会计确认包括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会计确认(包括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标准确认,在什么时间、以多少金额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信息加以初次确认、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信息进行再次确认。
概括地讲,确认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可定义性首先确认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否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然后对能够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将其具体确认为某一会计要素。
可计量性是将已经确认为具体会计要素的经济信息进行货币计量。
真实性是说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应如实、完整地反映应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而且这些交易或事项必须是根据它们的实质和不带偏向的经济现实,而不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相关性是说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2初次确认与再次确认应分别完成哪些任务?初次确认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
初次确认要依据会计目标或会计核算的特定规范要求,筛掉多余的或不可接受的数据,将有用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将经济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并登记有关账簿。
它实际上是经济数据能否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筛选过程。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确认。
再次确认是依据管理者的需要,确认账簿资料中的哪些内容应列入财务报表,或是在财务报表中应揭示多少财务资料和何种财务资料。
再次确认还包括对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在日后由于变动影响的再次确认,如企业购入的各种存货,经初次确认后,以实际成本记录在账簿中,若物价发生变动,按照谨慎性原则核算时,须对变动影响进行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实际上是对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再提纯、再加工,以保证其真实性及正确性,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关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需要。
3资产确认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在资产的具体确认时,必须按三个重要的标准来进行衡量:(1)符合资产的定义。
资产应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
如果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将其确认为资产。
(2)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如果一项支出已经发生,但在本会计期间及以后的会计期间都不会形成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这项支出不能作为资产。
(3)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凡是作为资产的,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其成本或价值,若不能准确地计量,能使用合理的估计,也可以确认为资产。
4负债确认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在负债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标准来进行判断:(1)符合负债的定义。
负债应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如果不符合负债的定义,不能作为负债加以确认。
(2)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一项债务的偿还,企业必须付出债权人能够接受的资产或劳务,因而使企业所拥有的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
(3)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作为负债,一般都有一个到期偿还的确切金额,即使没有确切的金额,也能合理地估计偿还金额。
5收入确认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收入是企业补偿费用开支、取得盈利的源泉。
在收入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标准来进行判断:(1)符合收入的定义。
收入应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如果不符合收入定义不能确认为收入。
(2)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才能确认。
(3)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4)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进行计量。
6费用确认的特点是什么?在费用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的标准来进行判断:(1)符合费用的定义。
应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如果不符合费用定义不能确认为费用。
(2)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才能确认。
(3)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4)经济利益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进行计量。
7什么是会计循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人员通过运用复式账簿系统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来完成的。
在这个系统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是会计人员“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财务报告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
习惯上,人们将这种依次发生、周而复始的以记录为主的会计处理过程称为会计循环。
对会计循环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从会计期间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或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是从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开始,依次经过计量、记录,实现对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到最后编制财务报告,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循环,下一会计期间依然按此顺序进行会计循环;第二,从具体记录方法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或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会计循环,是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开始,依次经过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加工程序,到最后编制财务报告,完成一次会计循环。
8你是否理解会计循环中每一个环节对于信息加工的意义?会计信息的搜集和进入会计系统是从确认、计量开始的,从具体记录方法来看,是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开始的。
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是通过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进行的,从凭证、账簿到财务报表会计信息逐步系统化,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加工整理,进行再次确认。
会计循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9从经济信息到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哪些环节?从经济信息(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到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编制并公布财务报告)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以下环节:(1) 初次确认。
以能否用货币计量为标准分析发生的经济业务,将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并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影响。
(2) 入账。
通过审核原始凭证分析具体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或登记日记账,将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记录到会计信息的载体上。
(3) 过账。
根据已编制的记账凭证或日记账登记到分类账簿中,以便分类反映各会计要素。
(4) 结账。
将各种收入账户和费用账户转到有关账户中,结清收入和费用账户,以便结出本期的经营成果。
(5) 编制调整前的试算平衡表。
根据账簿中记载的余额、发生额等编制平衡表,以检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6) 编制期末调整分录并过账。
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分类账户的有关记录进行调整,以便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对未入账的经济业务编制调整分录,以使各账户反映最新的情况。
(7) 编制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
由于编制了期末调整分录并过账,需要再次编制调整后的平衡表,再次检验账簿记录的正确性。
(8) 编制正式的财务报告。
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正式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10什么是会计计量?它与会计确认是什么关系?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过程中,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在会计确认中离不开计量,只有经过计量,应输入的数据才能被正式记录,输出的数据才能最终列入财务报表。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未经确认,就不能也不需要进行计量;如果某种信息无法计量,确认也就不可能进行。
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离不开计量,初次确认的经济数据通过计算、汇总、比较、衡量与分配等复杂的计量方法,在有关的凭证、账簿中进行归集,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再次确认的经济数据通过传递、输出、汇总等计量,在有关的财务报表中加以确定。
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核算也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过程。
11会计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会计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某些象征性符号,如结绳记事的“结”,向各种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进化。
到了商品经济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实物量度已经无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映,即使劳动量也难以对众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反映,于是货币作为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必然表现形式,取代了实物量度单位和劳动量度单位,成为会计统一的计量尺度。
会计计量虽然是以货币计量为主,但也不排除以实物量度、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
当货币作为会计记账的通用标准后,解决了计量单位的问题。
但同时也给会计带来了新的问题,即货币具有名义货币和实际购买力货币二重性,会计计量时应选用哪种货币呢?一般情况下,不同国家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会选本国法定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12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哪些?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它们有何意义?会计计量属性也可以称为计量基础,是指所用量度的经济属性,即按什么标准、什么角度来计量,是从不同的会计角度反映会计要素的金额的确认基础。
会计计量属性通常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是指按照形成某项会计要素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
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要求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现在形成某项会计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计价。
采用重置成本计量属性,对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对于历史已经形成的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是指出售时可能收回的金额,扣除可能发生的费用后的净值。
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属性,要求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采用现值计量属性,要求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要求对于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要求对于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3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是。
因为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经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初次确认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发生变化,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需要经过再次确认才能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