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马航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2015年3月24日,德国之翼编号为4U9525的空客A320型客机,径直撞上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南麓,150名机上人员全部丧生。

空难令人震动,但此后的发现更令人难以置信,27岁的副驾驶卢比茨选择了坠毁飞机。

调查人员随后发现,卢比茨可能患有抑郁症,同时,他的弱视或许在持续恶化。

视力和心理问题给卢比茨的职业前景笼上阴影,而他没有选择求助。

曾执飞十年的安德鲁•麦吉为纽约时报撰文回忆往昔,说飞行员的工作要义就在于“每次都一模一样地执行一成不变的程序”:飞前准备、发动、滑行、起飞、降落。

每个步骤都有备忘清单,每种紧急事故都有应急程序。

为了将人为差错降到最低,飞行员牢记一个个标准流程:机械故障怎么办,乘客失控怎么办,另一个飞行员急病怎么办。

惟独一件事缺乏流程——当“你自己出了问题”,怎么办?
“求助”似乎从来不是首选项。

遇到难题,当然应该自己试着解决,不行就上网搜搜办法,还不行,那就咬紧牙关等待,或许我能“熬过去”。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求助?
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烦别人”是美德。

更真实的理由是——如果开口求助,别人会认为我能力低下,我会因此丧失各种机会。

而更本质的原因在于——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众”。

目标可分为两种,“精熟型目标(mastery goal)”和“绩效型目标(performance goal)”。

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认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获得肯定。

哪怕我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不断努力也能有所进步。

既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寻求帮助。

而绩效型目标只看最终结果,你要么“能做到”,要么“不能做到”,要么力压众人表现出色,要么挑战失败沦为笑柄。

既然目的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感觉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会被列入选项。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曾让学生们做七道智商测量题,被告知“每对一道题得一美元”的学生里,有73.5%在求助机会出现时选择了求助。

被告知“其他人会给你打一个1至7之间的分数,根据分数得美元”的学生里,只有32.7% 选择了求助。

一旦目标不再是“把事做好”,而是“让别人觉得我好”,求助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不幸的是,飞行员这个职业本身,自带“绩效型目标”。

同僚和上司对你的评定十分重要,你要么优秀到可以让一机人性命相托,要么资格不够,必须离开飞行员这个岗位。

类似卢比茨的“不求助之人”,其实并不少见。

不过,“绩效型目标”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于他人时,其实会提升此人对你的评价。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人,可以为别人传道解惑授业,而“懂得向聪明的我询问智慧建言的人,一定也是聪明
人”。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自己的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

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境会主动求援的下属,某种意义上,“求指点迷津”可能是对老板最好的恭维。

说到底,不管目标是“获得成长”还是“获得赞赏”,求助都是帮你达成目标的大道。

越早寻求帮助,就越有机会让自己获得成长,也越有可能掌握技能,成功解决问题,周遭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因此上升。

反倒是不求助的人,万一拖到事情无法收拾,内部自信和外部风评都会落到极低。

在最后一次执飞之前,卢比茨有许多选择。

他可以接受医生帮助,在抗抑郁治疗中慢慢找回大脑正常思考的能力。

他可以带上病历去求助公司,即使他无法再开飞机,余生里仍可能找到其他职业方向。

然而,他选择了保持沉默。

3月24日10时29分,机长桑德海默离开驾驶舱,卢比茨反锁舱门接管飞机,操控飞机迅速下降。

10时40分,4U9525右翼撞山。

11分钟里,机长呼喊,乘客惊叫,卢比茨始终不发一言。

不求助的人,到悲剧发生,到最后一刻,也只是沉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