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促进交感神经活性增加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促使收缩血管,从而增加血管阻力导致高 血压 作用于肾脏,增加醛固酮分泌,促进水钠储留,从而增加血容 量导致高血压 参与血管生成和炎症过程 ATII 和醛固酮刺激组织生长,从而促进血管重建和心室重构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Page 12
内容提要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参与高血压病理调节的主要因素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
在高血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交感神经活性亢进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引起:
• • • • 小动脉和静脉收缩 心输出量增加 改变正常的肾脏-容量关系 激活RAAS系统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收缩 失调
左室 肥厚 舒张失调
冠脉
脑动脉/颈 动脉
主动脉
脑动脉出 血
肾
眼
心肌 氧供
血栓和 动脉栓塞
主动脉瘤和夹 层
心衰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心肌缺血和梗 塞
卒中
肾动脉硬 化和肾衰
视网膜病 变
Page 32
心血管事件链
正常血管 血管狭窄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RAAS激活贯穿于整个心血管事件链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高血压病因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发病机制
容量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 • 交感神经兴奋 • 心肌肥厚 盐储留增加 胰岛素抵抗 阻力增大 血管收缩 血管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 • 血管中层硬化 血管重建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RAAS 过度激活
参与高血压病理调节的主要因素 RAAS系统异常
RAAS对交感神经的双重激活作用
血管紧张素II 激活前突触和后突触RAS及SNS
交感神经元
前突触AT1 受体
血管紧张素II
后突触 AT1受体
(+) ARB
去甲肾上腺素
后突触α1受体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血管
Brooks DP, Ruffolo RR. J Hypertens 1999;17(Suppl 2):S27-S32
AT2
•血管扩张 •抗细胞增殖 •调节细胞程序化 凋亡
Page 8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体内存在两种RAAS,即循环RAAS 和局部RAAS: 循环RAAS 血管紧张素II 是循环RAAS 的最重要成份, 通过强有力的直接收缩小动脉或通过刺激刺激肾上腺 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而扩大容量,或通过兴奋交感 神经,均可显著升高血压。 局部RAAS 存在于心脏、脑、肾上腺皮质以及血管壁, 尤其大动脉之中。血管壁局部血管紧张素II 激活平滑 肌受体,刺激血管收缩以及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 茶酚胺,从而使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内容提要
1
2 3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RAAS的影响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血压的形成条件 动脉血压(俗称血压)是指动脉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 力。 (l)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充盈情况 (2)心脏射血情况 (3)外周血管阻力
• 血管壁局部血管紧张素II激活平滑肌受体 • 刺激血管收缩 •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高血压发病机制--血容量增大和阻力增加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 精神紧张,焦虑,压抑等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活性亢进, 引起小动脉和静脉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肾脏潴过多钠盐,血容量增加。 RAAS系统的不正常激活状态 高血压患者中约半数存在胰岛素抵抗. 血管重建既是高血压所致的病理变化,又是高血压维持和加 剧的结构基础。 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内皮细胞不仅是一种屏障结构,而且具 有调节血管舒缩功能、血流稳定性和血管重建的重要作用。
α受体阻滞剂
RAAS 阻滞剂
钙离子拮抗剂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节
自主神经: •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 均支配内脏活动; • 功能相拮抗; • 不受意识支配
交感兴奋:
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 血管收缩(肾、小肠、皮肤) 骨骼肌的小动脉扩张 肾素释放增加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小气管扩张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Page 10
血管紧张素的生理作用
• 血管紧张素I(Angiotensin I):对多数组织、细胞来说,不具 有活性 • 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最重要 收缩血管: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 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释放醛固酮
直接促进肾小管对 Na+、水的重吸收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接头前调制)
作用于脑的某些部位,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加强
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Page 11
简单说来,RAAS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影响水盐代谢 从而达到对血压的调控,以及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 响
2012中国心血管病报告:高血压疾病负担逐年加 重
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估算我国1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2012年 高血压患者为2.66亿; 无论男性及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明显增加,且无论男女,40岁以上年龄
组增速加快;
对10525名40岁以上非高血压成人平均8.2年的随访,发现28.9%的男性和26.9%的女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与血压调节有关的激素
升高血压的激素: 血管紧张素II 醛固酮 抗利尿激素(ADH) 去甲肾上腺素
降低血压的激素: 缓激肽 前列腺素 心房利钠激素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RAAS系统对血压的调节
肾素底物
肾素 血管紧张素I 血管紧张素 II
醛固酮
血管收缩 肾脏 肾上腺皮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体内存在两种RAAS,即循环RAAS和局部RAAS。 血管紧张素II是循环RAAS的最重要成份,有显著升压作用
• 通过强有力的直接收缩小动脉 • 通过刺激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而扩大容量 • 通过兴奋交感神经
局部RAAS存在于心脏、脑、肾上腺皮质以及血管壁,尤其大 动脉之中,对血压升高也有很大影响,同时与高血压靶器官 损害密切相关
以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多次重复血压测定的平均值为依据。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Page 14
高血压的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占95% (原因不明)
危险因素:遗传基因、肥胖、缺乏运动、高盐高 脂饮食、老年、饮酒过量、精神压力等
继发性高血压-占5%
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 肾上腺疾病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4
多因素调整后的相对风险(RR)
3
多因素调整后的相对风险(RR)
3.21
3
2.82 1.80 1 1.22
2.09
2
2
1.34 1
1
1
0 心血管事件发病率
0 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Dongfeng Gu et a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7(4):721-729, April 2009. Page 20
169,871名40岁以上中国人中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患者血压来自于1991年测量的基线数据,随访10年 调整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酗酒、体力活动、 高血压治疗、BMI、心血管或糖尿病病史、 地理区域(南方或北方)、城乡等
理想血压 (<120/<80) 高血压前期 (120-139/80-89) 1期高血压 (140-159/90-99) 2期高血压 (≥ 160/≥ 100)
1
2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 高血压概述
定义 分级 流行病学及危害
3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RAAS的影响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 性两大类。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为: 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内容提要
1
2 3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RAAS的影响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
1.早期多无症状 2. 精神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 不集中等症状
少数患者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高血压主要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
性发展为高血压。推算高血压的年发病率为3%。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高血压是全球重要死亡危险因素
0 1 2 3 4 5 6 对百万人群死亡率的影响度(人数: 55,861,000)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7
8
Ezzati et al. Lancet 2002;360:1347–60
我国高血压引起心血管事件发病/死亡率 相对风险随血压升高显著增加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120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180 ≥140
<80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160/100 140/90
2025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将超过15亿,中国将达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