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章 资源的环境特征(1)
第3章 资源的环境特征(1)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2 未探明储量
未探明储量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 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分为: (1)测存在的储量:可以根据现有科学理论推测 其存在的资源。 (2)应当存在的资源:今后由于科学的发展可以 推测其存在的资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3 蕴藏量
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 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因为价格与资 源蕴藏量的大小无关,所以蕴藏量是一个物质概 念而非经济概念。对于可耗竭资源来说,蕴藏量 是绝对减少的;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蕴藏量是 一个可变量。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 表着地球上所有有用资源的最高极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 状的可耗竭资源称为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 源。 其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被消耗掉了。 由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使用过程的不 可逆性,决定了使用机会只有一次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1.2 可更新资源
第3章 资源的环境特征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与资源
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而言,资源消耗是源 头,环境污染是末尾。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与资源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什么是资源
资源通常被解释为“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辞海》)。由于人们在研 究领域和研究角度上存在着差别,资源又有广义、狭义之分。
能源的分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能源的分类
第一类能源:来自地球以外,主要来自太 阳辐射,也包括太阳能转化而成的矿物能 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第二类能源: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核 能。 第三类能源:来自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运动 作用,如风能,潮汐能,水能。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3.2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问题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最终仍无法逃脱被耗 竭的命运,但耗竭的速率是可变的,它取 决于市场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 利用该产品的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 能100%地循环利用。根据化学热力学第二 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无限的内 循环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氧循环
正是由于氧在自然界中有巨大的含量及其 活泼性的特征,致使环境中无处无氧(游 离态或化合态),所以氧在自然界中的循 环是非常复杂的。在前面所述的两种循环 中均有氧的参与,也构成了氧循环的一部 分。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氧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氧循环
在自然界中参与上述循环的碳、氮、氧实际上仅 为其总量的几分之一,而大部分则储存在各自的 “储库”之中。例如海洋是H2O的总储库,地壳 的岩石为C和O的总储库,大气则为氮的总储库。 因为参与循环的物质量相对其总量而言是极少的, 所以各种物质循环一周所需的时间很长。且由于 各类物质总储存量的不同,它们的循环周期的长 短差别也很明显。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氧循环
据估计,水、氧和二氧化碳在四个圈层中 的循环情况是:所有地球上的水被植物的 光合作用所分解,到再次由于动植物细胞 的生物氧化而生成,约需时间200万年。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氧进入大气并约在2000 年内进行再循环。 CO2为动植物细胞所呼出并进入大气中,平 均停留300年,再被植物细胞固定。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碳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而所有生物 体内均含有蛋白质,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 自然界的各个领域。 氮在材料工业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氮 在铁中以间隙原子的形式和化合物的形式 存在,是钢铁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强化元素。 同时氮还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个强化相 的组成元素,如AlN,TiN 等等。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 蕴藏量的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例如太 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 种野生动植物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财产权可以源是可 更新商品性资源。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 作物、森林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水、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3 能源消耗与环境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 础,是材料生产的要素。 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却是 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能源在不同程度上制约 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由于利用方式的不合理,能源利用在不同程度上 损害着地球环境,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1)资源的枯竭 能源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个世纪以前,非商品能源(薪柴、农业废料和动物粪便 等)占全部使用能源的52%,随后其分额即日趋下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煤炭成为其主要能源; 20世纪中叶以后,进入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的时 代,核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到1970年,油、气占商品能 源消费总量的64%。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 石油的分额从1970年的46%降至1990年的36%,但石油 仍是主要的商品能源之一。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 利用的可耗竭资源称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例如汽车报废后,汽车 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 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程度是由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只有当资源的回收利用成本低于新资源的开采成 本时,回收利用才有可能。 影响可耗竭资源开采量的因素有两个:价格因素 和技术进步。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 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 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森林、草地、矿 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 能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中心元素和构成地壳 岩石及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 也是构成各种材料,例如钢铁材料、高分 子材料或陶瓷材料的基本元素之一。碳在 钢铁中以间隙原子的形式和化合物的形式 存在,是钢铁材料的一个重要化学元素和 强化元素。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1)碳循环:
在自然环境内,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 化碳来进行的。由动物呼吸或矿物燃料的 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放出热量。在生物圈 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亦构成氧循环的一部 分)主要表现在光合反应中。 反应:6CO2+6H2O+2822J→C6H12O6+6O2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公共物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非专有性
属于公共物品的可更新资源是非专有的, 非专有性是财产权的一种减弱,它将导致 低效率。这种配制的结果是可更新资源过 度开发,以及在管理、保护和提高生产能 力方面投资不足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 自然资源的蕴藏量
3.2.1 已探明储量 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资源位置、 数量和质量可以得到明确证实的储量。又分为: (1)采储量:为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有开采 价值的资源。 (2)待开采储量:定义为储量虽已探明,但由于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开采价值的资源。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在生物圈中氮的循环基本模式是植物吸收N2经生物固氮作 用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 和核酸,并和其他化合物进一步合成为植物有机体。 除生物固氮以外,闪电和宇宙射线也能使氮被氧化成硝酸 盐。 食物链中成员的分解产物、排泄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 氨,亚硝化细菌把氨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细菌又进一步 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在循环的末端,反硝化细菌把 硝酸盐转变为分子态氮,又重新返回大气。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2.4 三个重要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内处于千变万化中的物质欲维持质 量——能量守恒,只有通过物质的循环来 实现。一旦物质循环的程序局部发生故障, 即发生环境污染,则整个自然系统就要遭 到破坏。其中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是 三个最重要的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碳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氮与碳不同,氮是一个变价元素,它有多 种价态,如:+5,+3,+1,-1,-3等。这 使得氮的循环通过各种价态化合物组成复 杂的途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尽管大气圈中的分子态氮N2约占大气组成 的79%(v/v),但是分子态氮对于生命是 无效的。只有通过各种反应将N2转化成其 它形态后,氮才能显示出生命活力。因此, 氮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3.3.1 能源的分类
能源是指提供可用能量的资源,其种类繁 多,一类是比较集中且容易转化的含能物 质,称含能体燃料(燃料能源),如煤炭、 石油、天然气、沼气、氢等;另一类是可 以利用的能量过程(非燃料能源),如太 阳辐射、风力,潮汐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能源的分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大气中的氮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2)氮循环
氮在自然循环中的不平衡,将给生态系统带来极其严重的 恶果。首先是因硝酸盐过量而污染天然水体,造成水体的 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 其次是硝酸盐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的潜在危害。硝酸盐被人 或动物摄取后,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亚硝酸盐。而 亚硝酸盐除了能同血液中的红血球结合而破坏血液的输氧 能力之外,还会同食物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起反应生成有 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化合物。 气态的氮氧化物几乎都是剧毒性物质,在太阳辐射下还会 与碳氢化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