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 ppt课件
影响胶体金溶液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 ①胶粒间的相互吸引力。当胶粒相距很近时, 这种吸引力可能导致胶粒合并变大。
• ②水化层的带电情况。一种溶胶的各个胶粒 都带有相同的电荷。同性电荷相斥,双电层 愈厚,胶粒带电量愈大,排斥力愈大,愈能 阻止胶粒合并聚结,溶胶愈稳定。
• ③胶体界面的溶剂膜,当二固体间夹有 一厚层液体时,这层液体膜有一个反抗 二固体接近的排斥力。两个胶粒要进一 步接近,只有克服它们之间的溶剂化膜 的斥力才有可能,因此溶剂膜的斥力是 使溶胶稳定的原因之一。
5.胶体金保存
• 胶体金在洁净的玻璃器皿中可较长时间 保存,加入少许防腐剂(如0.02%NaN3) 可有利于保存。保存不当时会有细菌生 长或有凝集颗粒形成。少量凝集颗粒并 不影响以后胶体金的标记,使用时为提 高标记效率可先低速离心去除凝集颗粒。
6.注意事项
• (1)氯金酸易潮解,应干燥、避光保存。 • (2)氯金酸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
在配制氯金酸水溶液时,不应使用金属药匙 称量氯金酸。 • (3)用于制备胶体金的蒸馏水应是双蒸馏 水或三蒸馏水,或者是高质量的去离子水。 • (4)用以制备胶体金的玻璃容器必须是绝 对清洁的,用前应先经酸洗并用蒸馏水冲净。 最好是经硅化处理的,硅化方法可用5%二 氯甲硅烷的氯仿溶液浸泡数分钟,用蒸馏水 冲净后干燥备用。
2.技术要点
• (1)胶体金溶液的pH值调整 用K2CO3或 HC1溶液调节胶体金溶液的pH至选定值。原 则上可选择待标记蛋白质等电点,也可略为偏 碱。但通常最适反应pH往往需经多次试验才 能确定。
• 在调节胶体金的pH值时应注意,胶体金会阻 塞pH计的电极,不可直接将电极插入胶体金 溶液中,宜先用终浓度为0.1%的聚乙二醇 (PEG20000)稳定胶体金后,再测定胶体金 的pH值。
4.胶体金鉴定
• 胶体金的制备并不难,但要制好高质量的胶体金 却也并非易事。因此对每次制好的胶体金应加以 检定,主要检查指标有颗粒大小,粒径的均一程 度及有无凝集颗粒等。在日光下仔细观察比较胶 体金的颜色,可以粗略估计制得的金颗粒的大小。 当然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扫描λmax来估计金颗粒的 粒径。制备的胶体金最好作电镜观察,并选一些 代表性的作显微摄影,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定胶体 金的平均粒径。 良好的胶体金应该是清亮透明的, 若制备的胶体金混浊或液体表面有漂浮物,提示 此次制备的胶体金有较多的凝集颗粒。
• (2)蛋白质最适标记量的确定 将待标记蛋白 作一系列稀释后各取一定量加入装有一定量胶 体金的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NaCl溶液,混匀 后静置数小时,对照管(无蛋白)及加人蛋白量不 足的管,溶液颜色由红变蓝;蛋白量足或超过的 管保持红色不变,其中含蛋白量最低的一管即
为稳定胶体金所必须的最适标记量。以此比例 并增加10%-20%即为标记全部胶体金溶液所需 的蛋白总量。
这一特点,用肉眼观察胶体金的颜色或
吸收峰波长大小可粗略估计金颗粒的大 小(如表20-1所示)
3.胶体金的制备
• (1)制备原理 向一定浓度的金溶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
使金离子变成金原子,形成金颗粒悬液。 目前常用的还原剂有:白磷、乙醇、过氧 化氢、硼氢化钠、抗坏血酸、枸橼酸钠、 鞣酸等。
• (2)操作要点
• 2.胶体金性状
• (1)胶体金一般性质:胶体金颗粒大小 多在1~100nm,微小金颗粒稳定地、均 匀地、呈单一分散状态悬浮在液体中, 成为胶体金溶液。胶体金因而具有胶体 的多种特性,特别是对电解质的敏感性。 电解质能破坏胶体金颗粒的外周水化层, 从而打破胶体的稳定状态,使分散的单 一金颗粒凝聚成大颗粒,而从液体中沉 淀下来。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有保 护胶体金、加强其稳定性的作用。
一、胶体金特性及其制备
• 1.胶体金的结构 胶体金(colloidal gold) 也称金溶胶(gold solution),是由金盐 被还原成原金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 胶 体金颗粒由一个基础金核(原子金Au) 及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紧连#43;则分散在胶体间溶液中, 以维持胶体金游离于溶胶间的悬液状态。
金免疫技术
金免疫技术(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 technique)是一种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的免疫 标记技术,于70年代初期由Faulk和Taylor始创, 最初用于免疫电镜技术。
目前,金免疫技术除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外, 还应用于金免疫测定中,由于金标记常与膜载 体配合,形成特定的测定模式,典型的如斑点 免疫渗滤试验和斑点免疫层析试验等,已是目 前应用广泛、简便、快速的检验方法。
二、免疫金的制备
• 免疫金(immunogold)是指胶体金与抗 原(抗体)的结合物,在免疫组织化学技 术中,习惯上要称之为金探针。
1.制备原理
• 胶体金颗粒表面带负电荷,与蛋白质的 正电荷基团间靠静电力相互吸引,达到 范德华引力范围内即形成牢固的结合,同 时胶体金颗粒的粗糙表面也是形成吸附 的重要条件。因此环境pH和离子强度是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其他如胶体金颗 粒的大小、蛋白质的分子量及蛋白质浓 度等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吸附。
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柠檬酸盐还原法。
①先配制HAuC14水溶液,加热至沸。②搅动下准 确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三钠 (Na3C6H5O7·2H2O)水溶液。③继续加热煮 沸一定时间。此时可观察到淡黄色的氯金酸水溶 液在柠檬酸钠加入后很快变灰色,续而转成黑色, 随后逐渐稳定成红色。全过程约2~3min。④冷 却至室温后用蒸馏水恢复至原体积。通过改变柠 檬酸三钠的用量可以制得不同大小的胶体金颗粒
• (2)胶体金的颜色和光吸收性:对同一
种物质的水溶胶金颗粒来说,粒子大小 不同,颜色亦不同,胶体金颗粒在5~ 20nm之间,吸收波长520nm,呈葡萄酒 红色,20~40nm之间吸收波长530nm, 液体为深红色,60nm的金溶液主要吸收 波长600nm,金溶液呈兰紫色,若离心
去掉较大的金颗粒,溶胶呈红色。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