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大学的审美教育精神应该是融入在整个大学教育系统中的,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但事实上这句话在实践中存在缺陷,那即是如果审美教育不以其独立的形式与大学的理性知识教育和思想伦理教育区分开来,其精神内涵就会很容易被其他两种教育的特性所湮没。
一如当今大学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的现状,与审美教育被忽视有着脱离不了的干系,更不用说大学生中的过分物欲追求和对社会现实认识的偏颇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在探讨大学审美教育的强化上,首先应该对美和美育的概念有个大致的把握。
事实上,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具发散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对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柏拉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美学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的看法,“美是难的。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美和愉快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美是主观的;其它著名的思想还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美是生活”等。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里蕴含着“美是善的”的观念。
从大学美育的狭义角度,美可以定义为: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社会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这个定义中强调了于具体事物中寻找美,并确定了美的正价值的标准,较清晰地指出了大学美育的方向。
而所谓的审美教育,指的就是通过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的涵养,以形成作为人类理想的圆满和谐的人格和完善的美的德性,广义上来说属于道德教育。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和谐的道德的人格理想是美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倡审美教育应在以“完全人性”充实“美的灵魂”的思想基础上,培养古典主义艺术意识。
自此,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的联系得到了确立。
审美教育的定义中提出的培养完善人格的目标可以看作是美育对每个大学生来说最具贴近性的意义,对每个独立成长的个体都将产生影响。
马克思关于艺术和审美的论述中,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即审美的生存是一种完美的人生状态,而美育正是使人树立一种审美追求并获得完整人性的重要途径。
美育活动的加强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大学生进行精神熏陶,有利于大学生摆脱局限、僵化的自我,形成更开阔开广泛的认知视角。
同时,加强美和善的理念的灌输,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理智更全面地去思考和应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甚至于困境。
同时,美育的推广也是现代社会中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教育理念的需要。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更新过去人们对于智力的定义,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包括八个范畴: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
由此可以表明,如果在大学里仅仅用专业技能的学习作为衡量标准,过于狭窄并限制了大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
而在大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则可以帮助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所在,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方向。
这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学普遍在本科普遍重视通识教育修养的原因。
除了在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智能上美育发挥着重大作用外,对于较宏观的文
化层面美育也担负着重任。
首先,美育是传播和发展美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育形式的一种,美育的首要内容便是传播美。
如果大学教育中美的教育缺失,那就意味着社会中以知识为生产力的阶层美丑能力判断的缺失。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阶层建造的社会文化水准将难以保证。
而美的发展更是建立在美的普及的基础上,大学生只有获得了对美的认识、建构,形成了审美感受的能力,才有可能去创造更多的审美客体,参与到发展美的建设过程中。
其次,坚持审美教育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
就我们国家而言,五千年悠久的华夏文明中蕴含了丰富的美的主观和客观的表达。
我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大师李泽厚在《美的历程》开篇中感慨这个文明古国的艺术史时说道,“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而这样一段漫长的“美的历程”“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
所以传播提倡美学即是在传承和普及我们国家历史中蕴载的“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
明确了大学美育的定义和作用后,探讨大学美育的实施将更有针对性。
美育的前提是在大学中建立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形成开阔创新的本科教育理念。
正如前文中所说明的,美育是一项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如音乐要求的是听觉鉴赏和品味的提升,而舞蹈的目标在于唤醒肢体的表达力量等。
如果大学教育只局限于专业学习并以技能—工作指向为中心,那大学则失其大。
真正的大学,学生应该能自由地接触和学习到感兴趣的知识,找到能够指导帮助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创新的见解。
为了营造大学中学术自由的氛围,在审美教育方面,首先应该是大量增设相关的美育课程。
师傅领进门,课堂授教作为大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应该起着一个学生与美学知识的中介人的作用,广泛地接触广泛地了解,为学生敞开美学的大门,里面的美景才更可能被呈现和被热爱。
同时,美学的概念不应被艺术的形式所局限,而是与人类发展历史中积累的其他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结合起来,尤其是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学科。
这些学科的学习对于知识分子人文气质的培养和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的训练都有着铺垫性的意义。
正如在接触昆曲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昆曲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昆曲的唱词,是由当时社会中一流的文学家和诗人创作,具有不可磨灭的美学价值。
唱词中的感染人心的情感力量和精雕细琢的艺术形式,都是作者文学涵养的流露。
由此可见,美学绝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从各种智慧中提炼出来的一种以艺术形式表现的学问。
美学的教育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教育。
第一,要提供足够的审美实践机会。
审美不是光讲审美理论的纸上审美,而是要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和参与到美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
例如,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大学校园让大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便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更多的还可以在大学里举办画展、雕塑展、音乐会等,邀请文化艺术前辈走进校园,应该会相当受大学生欢迎,对于推广美育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在大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以大学生为创造主体的活动也有显著效果,如当下大学中比较流行的话剧表演、书画大赛等,不过目前的活动中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推崇显得欠缺,更多的是对流行文化的追捧,也反衬出审美教育力度不够。
第二,要鼓励审美实践与日常生活相连。
审美不应该遥如天上繁星,只可远观而不可触及。
美学活动的发展实际上正是以日常普通生活为生长土壤的,如江南园林艺术,本是园林主人为自己起居打造的私人场所,只是它比一般的住宅更融入了主人的山水之好和审美情怀;而书法艺术更是古代对知识分子的基本要
求。
在大学中,也应该推广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尤其是结合大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的集体生活的实际。
若干个寝室之间联合,举行小型的诗歌朗诵会、小型舞会等,简单易行,即有利于加强寝室之间友谊也有助于提高审美修养,同时,不同兴趣的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审美教育与理性知识教育和思想伦理教育的一处不同点在于,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更大的自愿性和参与性,这与审美自身的特性和美育的目标是有关的。
所以大学教育中更应该利用美育的自由本质所带动的号召性,将美的理念加以传播,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走进美的王国,并有机会建立自己的超越现实的美的精神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