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进程二战后欧洲东亚不同道路背后的原因摘要: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
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故开始实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东亚地区缺乏原材料与强大的军队,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选择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依附的同时,成功的创造出了战后的经济奇迹。
Abstract:After the World War two,the Europe realized that it will benefit the whole regionif they were performed as one,in order to keep them apart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the USSR.Meanwhile,thecontries of the east asia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financ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US.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欧洲各国实力削弱,这段历史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乱了。
如何避免欧洲内部的战争,成为了人们战后开始反思的问题。
[1]二战中,欧洲大约有5,000万人参战,2,000万左右的人丧生,3,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不断的战争也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导位置由欧洲转向美国。
于是欧洲各国精英开始反思,如何能够再次避免战争。
鉴于一战、二战均由德国挑起,如何解决战争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德国问题。
人们的答案是用共同体的方式合理解决德国问题。
为了在经济上渗透德国,为了在军事上限值德国,为了限制联邦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
一些西欧国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也附和进来,他们同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起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条约》,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迈出了意义深远的第一步。
英法比等国家同样需要建立欧洲经济方面的一体化组织来恢复自己的经济贸易。
二战虽然结束了,英法等国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食物的匮乏,极高的失业率都极大地威胁着这些国家的社会基础。
同时也为了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结成一个共同体来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明显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故而,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到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再到后来的欧盟,欧洲在一体化的进程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冷战”背景和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
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就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
美国试图保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而苏联同样为了世界霸主地位不愿意美国的势力渗透东欧以及自己其他的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
于是,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经济政策,以努力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而欧洲各国考虑到,如果美国经济不断地渗透到欧洲经济体制当中,那么恐怕会有一天欧洲将成为美国的附庸。
在当时的情况下,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无法和美国抗衡。
因此,欧洲各国逐渐意识到,唯有欧洲各国在美国要求欧洲实现经济共同体(这一在华盛顿方面看来是对抗苏联的很好战略)的背景下,借力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才能在将来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而,接着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等等,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
[3]此后欧洲为了在美苏争霸这种地域和和政治夹缝中生存,欧洲一体化更加进一步发展。
[2]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发展,美苏争霸不断升级,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双方储备的核弹头足够将世界毁灭几十次。
而欧洲地处美苏争霸的缓冲地带,环境处境自然十分微妙。
为了应对美苏双方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为了不像中阿拉伯国家以及以色列一样沦为美苏争霸的军事政治代言人,自然需求自强以自保。
换而言之,需要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方的多极世界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最好的一条路也莫过于成为一个几乎具有国家性质的一员。
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
欧洲一体化源于国际形势的变动,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在此起着巨大作用。
欧洲自古信仰基督教,各国有着近似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渊源。
在西欧还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领主概念的时候,欧洲各地人民可以自由走动,甚至连领主都是基本具有“外国”血统。
15世纪哲学家卢梭说:“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
”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4]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邦政府和一个欧洲议会,以消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维护持久的和平。
”欧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
“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
这些思想家的言语在当时却是高屋建瓴,然而却缺乏普通人民群众的响应。
[5]二战后,欧洲人心思定,人们渴望和平,不希望战争再次发生,这时已经具有一体化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各国精英阶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领导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进程。
[6]这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二战结束后,美国曾一度以欧洲为重心展开与前苏联的对抗。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两大阵营对抗的前沿开始向东亚发生转移。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东亚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美国的战略也开始从欧亚两大战略并重转向对亚太地区的侧重。
老布什政府的国务卿贝克1991年11月11日在东京发表演说,首次提出面对亚太的新局势,应该建立一个繁荣而安定的太平洋共同体(a Pacific Community)的主张,认为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是维系市场的开放以及阻止与美国和美国友邦敌对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称霸。
[21]克林顿时期,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已经超过美国对外出口的60%,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也大都发生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已经与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安全密切相关。
因此,克林顿从一上台开始,就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十分关注,将亚太地区看作最有前途和最有活力的地区。
1993年7月在东京召开的七国首脑会议上,他提出了“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并于年底主持召开了在西雅图APEC的非正式首脑会议。
当时负责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的看法是:“对于美国来说,无论是本世纪还是下个世纪,世界上没有什么地区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更重要了。
”因此,美国今后将把与亚太地区的关系放在其对外关系的首位,在其长期安全和经济计划中,美国对亚太的重视将高于欧洲。
”[7]东亚队美国的依赖存在于各个方面。
东亚国家的发展依赖于美国提供的资本,市场和技术。
战后美国为稳定东亚局势出台各种方案为东亚提供资金已被发展。
更为重要的事,美国为他们的出口提供了完全开放和自由的市场。
[8]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更是使得东亚各国需要依附于美国进行自己的发展。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日文化政策开始对日本知识界产生腐蚀性影响。
由于长期受到美国的“恩惠”,许多日本知识精英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主张的习惯与勇气。
知识分子本应在社会中扮演“文化性抵抗的道德评论家”角色,为政府和民众提供真实、正确的信息。
但是,例如1950年代美日因贸易摩擦而关系紧张、日本社会舆论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尽管日本国民强烈渴望知识分子们发表有关美国的专业性分析,但大多数日本学者却选择了缄口噤声。
“日本的知识分子已经沦为了在精神上依附于美国的弱势群体。
”[9]参考文献[1]张旭鹏.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北京:欧洲研究.2004.[2]许仟.欧洲文化与欧洲联盟文化政策[M].台北:学业书局,1999.[3]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3.[4]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04~105。
[5] 许通美:《探究世界秩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21~322。
[6] L·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1。
[7] 周煦:《冷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44~45。
[8] 杜方利:《东亚经济的崛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50~251。
[9][日]松田武,金琮轩译:《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商务印书馆,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