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比一比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老师高,学生矮铅笔长,粉笔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公共汽车大,小汽车小松鼠轻,大象重教学后记: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认识1—5的数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9页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1-5各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1―5各数。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板书设计:认识1-51 2 3 4 5教学后记:第二课时:6-9各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数学》第10-11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认、读、写6-9各数,会用6-9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6-9各数。
教学难点: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6 7 8 9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比较、做游戏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体验“多、少、同样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板书设计:比较多少同样多教学后记:第四课时认识 < >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其他的方法比较多少。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通过演一演,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经历把“同样多”、“多”、“少”用数学符号“> = <”表示的过程,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 < > = 等数学符号的含义。
教学难点:巩固多些少些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4=4 3<4 4>3教学后记:第五课时 0的认识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6-17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认、读、写0,知道0表示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0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理解0的含义,了解0在实际生活中了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0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板书设计:认识0 0教学后记:第6课时 10的认识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10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表示的作用及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10,会用10表示物体个数。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加强1-10各数的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板书设计:认识1010教学后记:第7课时顺序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0-21页。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几个和第几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序数意义的理解。
培养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体验与同学交流自己个性化做法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几个和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地。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板书设计:第7课时顺序有4个萝卜,绿萝卜排第3.教学后记:第8课时顺序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8-19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摆卡片,引导学生发现10以内的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的顺序。
通过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10以内的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教学后记: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分一分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牲,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经历认识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物体形状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牲,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教学后记:第2课时搭积木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过程与方法:经历摆一摆、推一推、搭一搭等实践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教学难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积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教学后记:第四单元合与分第1课时 5的组成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老师的鼓励下,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
教学重点: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
板书设计:四合与分5的组成1和4 3和2教学后记:第2课时 7、 8、 9的组成教学内容:课本30、31页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和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的操作过程。
2、知道并能写出7、8、9的组成。
3、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两个数合成一个数和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和一个数分成两个数的操作过程。
知道并能写出7、8、9的组成。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花片。
第三课时 10的组成教学内容:课本32、33页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通过摆手指和按规律涂色两个活动,感受10的组成。
能表达涂色的规律,能写出10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经历,感受到10的分解组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摆手指和按规律涂色两个活动,感受10的组成。
能表达涂色的规律,能写出10的组成。
教学难点:通过摆手指和按规律涂色两个活动,感受10的组成。
能表达涂色的规律,能写的组成。
教学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圆形图和小动物头饰、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 5以内的加法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4-35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
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向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
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向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3+2=5 读作:3加2等于5.教学后记:第2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