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姚家金矿区地质特征王永庆;彭锐;王珊珊【摘要】龙口市姚家金矿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著名的焦家金矿成矿带北段,区域内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为突出特点。
区域性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是矿床赋存的重要构造标志;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珑序列和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岭序列也与之密切相关,并由此形成了东西成带,北东成串(沿构造)的成矿规律;破碎蚀变岩带中钾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等蚀变以及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的发育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深熔浅成岩浆中温热液型金矿床。
%Yaojia gold deposit in Longkou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famous Jiaojia Gold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northwest area of Jiaodong Peninsula, where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is the were well-developed NE- to NNE-trending fault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the NE compressive-shearing fracture and its derived secondary tectonic system are important structure sign of the deposit occurrence; Linglong Super-unit of Neoproterozoic Sinian Period and Guojialing Super-unit of Mesozoic Yanshanian Period are also relatedto the gold d eposit, forming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 belts inwest-east, trains in north-south (along the 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otassic altheration, siliciifcation, pyritephyllic alteration etc. in the broken altered zo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uartz and polymetallic sulifde are are important ore prospecting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enetic type of oredeposit is belonged to the middle-temperature hydrothernal gold deposit in deep hypabyssal magma.【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6页(P36-40,57)【关键词】姚家金矿;蚀变;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作者】王永庆;彭锐;王珊珊【作者单位】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招远 265400;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0四队,吉林吉林市 132015;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招远265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地,1965年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提出“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概念及成矿模式,1977年地质部第二次全国金矿会议上正式确认并向全国推广应用,“焦家式”金矿确立以后,大大促进了全国,尤其是胶东地区的金矿找矿工作。
初步统计,目前胶东地区共探明了“焦家式”金矿床152处,其中超大、特大型金矿床18处,大型金矿床7处,中型金矿床34处,探明金资源储量1 000余吨。
焦家金成矿带是胶东地区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该带中已探明焦家、朱郭李家、纱岭超大型金矿床,新城、河西、寺庄特大型金矿床及河东、东季、上庄、望儿山等大中型金矿床。
姚家金矿位于焦家带北段,目前为一小型金矿,矿区已圈定矿体2个,主矿体为Ⅰ-①号矿体,赋矿标高+43~-494 m ,矿体向深部未封闭。
目前焦家带攻深找盲已获得突破,笔者在本文中以最近几年焦家带深部勘查成果为基础,对姚家矿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深部找矿远景进行分析,以丰富完善“焦家式”成矿模式。
矿区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著名的焦家金矿成矿带北段,其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华北板块(Ⅰ)、胶北地块(Ⅱ)、胶北隆起区及拗陷区(Ⅲ)、胶北隆起(Ⅳ)之龙口凹陷(Ⅴ)。
区域内以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为突出特点,龙口—莱州断裂带(焦家断裂带)以及与之配套的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该断裂是胶东西北部三大控矿构造之一,在区域上呈“S”型展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由朱桥沿北东向到新城,再拐向辛庄;北段从辛庄沿北东东向延伸至水盘,从水盘折而向北,延入龙口市。
属区域内Ⅰ级控矿断裂,纵贯全区,为区域内重要金成矿构造。
长90 km,宽100~800 m,工程控制最大斜深1 780 m。
走向10°~70°,平均30°左右,倾向北西,倾角25°~60°。
沿走向及倾向均呈舒缓波状展布,膨胀夹缩、分支复合特征极为明显。
该断裂控制了、焦家、寺庄、马塘、新城等特大型金矿床,东季、河西、河东、望儿山、上庄、姚家等一大批大、中、小型金矿床(点)的分布(图1)。
2.1 地层区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通统,除东部丘陵区有部分基岩出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包括临沂组、沂河组、山前组。
岩性为砂质粘土、砂及砂卵石。
主要分布于山前坡地、现代河流两侧一级阶地、现代河流的河床及河漫滩分布。
2.2 构造区内以脆性断裂构造发育为特征,主要为北北东—北东向断裂,龙口—莱州断裂(焦家主干断裂)黄山馆段是区内的主控矿构造,北起许家庄南至后徐家。
区内长约1 560 km,宽44~126 m,延深990 m,平面或剖面上呈舒缓波状延伸,走向7°~27°,倾向北西,倾角29°~41°。
主要沿栖霞片麻岩套英云闪长岩与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接触带展布。
主断裂发育有连续稳定的主裂面,主裂面以灰黑色断层泥(厚10~160 cm)为标志,由主裂面为界,上盘依次为英云闪长岩质碎裂岩、英云闪长岩;下盘依次为绢英岩化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岩、钾化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依据断裂与成矿的关系,可分早期控矿断裂、中期成矿断裂和后期散矿断裂。
经由断裂产状为依据进行的一系列投影计算可知,成矿前控矿断裂为左行压扭性质;中期成矿断裂为右行张扭性质;成矿后断裂活动为压扭性质。
由此可见,成矿前后该断裂经历了挤压—引张—挤压的过程。
断裂在主裂面附近,下盘以及沿走向、倾向转弯部位或“人”字型构造交汇部位都是工业矿化有利地段。
此外,伴生裂隙构造对金的富集也起着重要作用。
2.3 岩浆岩区内岩浆岩广布,断裂带以东以中生代燕山早期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为主体,大面积展布;其次为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断裂带以西为新太古代五台—阜平期栖霞片麻岩套。
区内派生脉岩不甚发育。
3.1 蚀变带地质特征Ⅰ号蚀变带受主断裂黄山馆段的控制,其形态、规模、产状、与断裂带产状一致,位于栖霞片麻岩套英云闪长岩与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接触带中(图2)。
区内长约1 560 m,宽44~1 260 m,走向7°~27°,倾向北西,倾角29°~41°,蚀变带总体形态较稳定,呈舒缓波状延伸。
以灰白—灰黑色断层泥为标志主裂面,连续发育,厚度0.2~2.00 m。
以主裂面为界,上盘由内向外依次为英云闪长岩质碎裂岩、英云闪长岩;下盘由内向外依次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和绢英岩化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各蚀变岩带之间为渐变过渡关系。
3.2 矿体地质特征Ⅰ-①号主矿体赋存于绢英岩化碎裂岩内,位于主裂面下盘0~18 m范围内,产状与主裂面基本一致,走向0°,倾向西,倾角29°~41°。
沿走向长度40~530 m,最大延深长度998 m,矿体呈脉状分布,膨胀夹缩特点明显。
主矿体中含金黄铁矿呈细粒、浸染状,含金矿物主要是自然金与银金矿,既有浸染状、团块状、网脉状等早期黄铁矿化,又出现多金属硫化物细脉。
Ⅰ-①号矿体控制矿体最大走向长530 m,最大延深长420 m。
矿体厚度较稳定,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
矿体浅部沿走向已基本尖灭,深部沿走向及倾向仍未封闭,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3 矿石特征区内金矿石矿物成分由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矿物组成,其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银金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长石等(见表1)。
原生残留矿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
蚀变矿物:绢云母、微粒石英、钾长石、碳酸盐及绿泥石等。
金属矿物:黄铁矿、石英、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银金矿等。
表生矿物:褐铁矿、辉铜矿、孔雀石等。
矿石中有益组分以金为主,其次为银、硫。
3.4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常见的矿石结构以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有碎裂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交代假象结构、文象结构和乳滴状结构等。
矿石构造:矿石以浸染状、脉状、细脉浸染状以及斑点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角砾状及交错脉状构造。
3.5 成矿作用成矿作用主要为热液期,其次为氧化期。
成矿期间,热液本身的演化和交代作用的影响,构造的不断活动,构成了完整的构造热液期。
在构造热液期内,成矿是多阶段的,根据控矿构造和热液脉体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金的成矿关系,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阶段,其中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为主要的矿化阶段。
3.6 矿石类型矿体埋深均在-245 m以下,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矿石。
根据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蚀变碎裂程度等因素,将原生矿石分为:浸染状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型矿石、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矿石。
3.7 矿体围岩围岩蚀变发育,其规模、强度决定于断裂构造的规模、性质及岩石的碎裂程度,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
矿体分布于主裂面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中,矿体围岩亦为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二者相同的是岩性、结构构造无明显差异,二者的不同的是,赋存矿体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中见有呈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产出的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且金含量高,矿体围岩中金属硫化物含量及金含量较矿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