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PPT
转位细胞核内, 调控目的基因表达。
TGFß1在肝纤维化形成所起的中心作用
刺激ECM合成 增加I、III、IV型胶原、 FN 诱致HSC合成胶原
调节细胞解
减少MMPS合成
增加TIMPS的合成并调节自身活性型的改变 TGFβ辅助受体合成↑ 刺激其他生长因子受体(PDGF、TGFα)表达↑及整合素家族受体↑
前言
下表中的公开数据显示了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慢性乙肝
病毒感染者疾病进展的发生率
结果 肝硬化 失代偿性肝硬化 肝癌 人群 非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 肝硬化 非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 失代偿性肝硬化 年发生率 2.1~6% 3~5% 1.5~8.1% 0~4% 8 0~85% 14~57%
生存率(5年)
肝纤维化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 李鸿宾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慢性肝
炎 肝硬化 肝癌是乙肝发展的三部曲。除乙肝外 其它如血吸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 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脏疾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 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患者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
化、肝衰竭甚至肝癌而死亡。
肝脏在受到各种损伤因素影响后,原处于静止期的HSC受同类
细胞或其它细胞(如枯否氏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在旁分泌和自分泌的作用下被激活,发生表型改变 ,其转化
规律是HSC →转化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激活后的HSC 丢失
Vit A 脂滴, 粗面内质网或核糖体扩张增生, 细胞增殖、游动、 收缩能力增强同时大量合成细胞因子和ECM。
TGFβ2 和TGFβ3。TGFβ受体(TGFβ receptor, TβR)至少有3种亚 型,TGFβ的Ⅰ、Ⅱ型受体属于跨膜的Ser/ Thr激酶受体家族,
TβRⅢ除递呈TGFβ给TβRⅡ外,还能促进自身磷酸化的TβRⅡ
与TβRⅠ形成复合体。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转化生长因子β
活性TGFβ与TβRⅡ结合,形成复合物,这时TGFβ的构象改变, 被TβRⅠ识别,形成TGFβ-TβRⅠ-TβRⅡ三聚体,其中的TβRⅠ 被TβRⅡ磷酸化而活化。活化的TβRⅠ通过Smads锚着蛋白 (Smad anchor for receptor activation, SARA) 等募集Smads或直接 结合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 等信号分子, 并使之磷酸化, 使信号在胞内逐级转递直至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肝细胞损伤时,ECM大量产生,同时,肝内的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活性下降,金属蛋白酶抑制 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产生过多,使得 ECM的降解减少,导致ECM在肝脏中的大量沉积 。如果损伤 持续,可最终发展成肝硬化。
V型:分布于血窦周围和门脉区,作为核心使I、III型胶原形 成粗大的纤维; VI型:分布于I、III、V型胶原形成的纤维素之间起粘附作用; 基底膜胶原(非纤维形成胶原): IV型:主要分布于肝血窦内皮下,是肝细胞和内皮细胞功 能性基底膜的主要成分;
ECM 的非胶原糖蛋白
纤维连接素(FN):在肝纤维化早期时增多,作为以后胶原 沉积的支架; 层粘素(LN):和IV型胶原一起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对于 维持细胞的分化状态有重要意义; 粗纤维调节素(undulin) :主要分布于紧密排列的I、III 型胶原纤维中,对于维持胶原的超分子结构起重要作用; 副层粘蛋白(entactin/nidogen):主要分布于基底膜,调 节层粘蛋白与其受体的结合; 细胞粘合素(tenascins):分布于窦周间隙、肝窦,可能 在早期ECM的沉积中起作用 玻璃体连接素(vitronectin):具有结合胶原的功能,血浆 VN水平和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血栓粘合素(thrombinspond):能结合肝素、V型胶原、 FN等,防止细胞扩散
ECM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组成:蛋白质(胶原、弹力纤维)、糖蛋白 及蛋白多糖 功能:
1、支撑及维持组织结构、形态与修复 2、细胞接触面及半选择性弥散屏障 3、调节细胞分化、增殖、移行及信息传递 4、参与调节微循环、代谢及免疫反应
ECM 的胶原蛋白质
间质性胶原(纤维形成胶原):
I、III型:为肝内主要胶原成分,各占33%,I / III比例为1:1;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
复的代偿反应,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至肝
硬化之前的中间过程。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是肝纤维化时过量的细
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的主要来源,是肝纤维 化的主要效应细胞,HSC的活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
肝纤维化形成的基本动力学改变
肝细胞坏死、损坏 释放介质 及降解↓ 炎症 HSC激活 ECM过度沉积 KC激活 ECM的合成↑
肝纤维化诊断评估内容
病原学 临床评估 血清生化学 影像学 综合诊断 组织病理学
非创伤性诊断
创伤性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
肝活检标本组织学检查是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
Chu CM and Liaw YF. 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cirrhosis:nature history and treatment. Seminars in Liver Disease,2006;26(2):142-152
前言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是继发于
常规组织形态学评估 特殊的组织学检查 肝纤维化组织学半定量评估系统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几种肝纤维化分期半定量评估系统
评分
0 1 2 3 4 5 6
Knodell
无纤维化 汇管区扩大 桥接纤维化 P-P/P-C 肝硬化
Ishak
无纤维化 有些PF±短纤维隔 多数PF±短纤维隔 多数PF,偶有P-P PF伴明显P-P和P-C 明显P-P/P-C偶有结节 可能或肯定肝硬化
细胞、受损的内皮细胞及活化的HSC均可分泌PDGF,是重要 的促肝纤维化的因子 。
Czochra P, Klopcic B, Meyer E, Herkel J, Garcia-Lazaro JF, Thieringer F, Schirmacher P,Biesterfeld S, Galle PR, Lohse AW, Kanzler S.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hepatic overexpression of PDGF-B in transgenic mice. J Hepatol Sep 2006;45(3):419-28.
受体表达增强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PDGF由A、B两条肽链构成,形成PDGF-AA、PDGF-AB、 PDGF-BB三种亚型。其中PDGF-BB对HF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在有损伤因素存在时,巨噬细胞、血小板、浸润的炎症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PDGF受体分子由α和β两种亚单位组成。PDGFR-α与三种亚型的 PDGF均可结合,PDGFR-β仅与PDGF-AB、PDGF-BB结合。HSC
激活过程中的HSC增殖反应主要受PDGF-β受体调节 。在PDGF
的信号传导中,包含了多种途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可以作为 PDGFR的底物与其自磷酸化位点结合,启动下游信号。其中包
无活性TGFβ 1
损 枯否细胞 伤
活化型TGFβ 1
PDGF 启动HSC的活化 ( 转录活化:如NF-κ B; 信号分子活化:酪氨酸激酶 诱导早期结构基因表达: 如CK、GF受体表达) 脂质过氧化
诱导HSC产生PDGF-R
产生 肝细胞及 炎症细胞 产生 血小板 PDGF、TGFβ 1、EGF
图
HSC活化启动阶段的旁分泌作用
参与肝纤维化的细胞成分
窦周的肝细胞(HC)、肝星状细胞(HSC)、 内皮细胞(SEC)、枯否细胞(KC) 肝间质的成纤维细胞、胆管细胞、平滑肌 细胞 血循环移入肝内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 性白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PLT)
肝纤维化时作用于HSC的细胞因子(1)
作用 增殖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内皮素-1(ET-1)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成纤维生长因子(F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 血栓素(Thrombin)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收缩 内皮素-1 一氧化氮(NO) 血管加压素 纤维形成 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1) 肿瘤坏死因子-(TNF-) 抗纤维化因子(IL-10) HSC HSC、HC、KC ? 细胞来源 HSC、KC、PLT HSC HSC、EC、KC ? HC HC HC、基质细胞、肿瘤细胞
Scheuer
无纤维化 汇管区扩大 PF,纤维隔形成 纤维隔伴小叶 结构紊乱 可能或肯定肝硬化
METAVIR
无纤维化 PF无纤维隔 PF,少量间隔 间隔纤维化 肝硬化
注:PF为汇管区纤维化;P-P汇管桥接纤维化;P-C为汇管-中央桥接纤维化
括:Ras/ERK、PI-3K、JAK/STAT等 。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PDGF 与其受体结合后,主要促进HSC的增殖和迁移,使其聚集在 炎症区。
其它
除上面所提到的两种细胞因子外,肝纤维化还受核因子κB(NFκB)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瘦素(leptin)、整合素 (integrin)、激活素、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家族(IL)、内皮素-1(ET-1)、表皮生长 因子、一氧化氮等多种因子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