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PPT(23张)
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PPT(23张)
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4
西方国家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成本绩效 评价时期,财务绩效评价时期和经营绩效评价的创新时期。 (一)成本绩效评价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在19世纪以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绩效评价并不存在,更不用说绩效 评价指标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西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出现的纺 织业、铁路业、钢铁业和商业等企业管理需要的成本绩效评价时期。例 如,对于纺织企业,需要在各自独立的梳理、纺织、编织、漂白过程中 按照每码成本或每磅成本建立内部经营效率评价指标;而铁路业管理者 则发明了管理铁路的绩效评价指标,如每吨公里成本、每位顾客公里成 本、经营比率(经营成本与收入的比率),有效地帮助了管理者评估其 经营绩效。 从成本绩效评价时期各阶段的特点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简单 成本绩效评价阶段、较复杂成本绩效评价阶段和标准成本绩效评价阶段。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9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期(1991年-1999年) 1991年,中央提出经济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工业企业考核要淡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效益指标体系主要从投 资者、债权人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评价企业绩效,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 水平做出正确评价。 1993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财务通则》,设计出一套财务业绩评价 指标体系,规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指标组成,分别从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综合地评价。 1995年,财政部又制定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企 业业绩评价指标增为10项指标,每项指标并设定相应权重,同时首次对 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进行评价。 1997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对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 系再次作出调整,采用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7项 指标,并根据前述各项指标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由专家调查 法确定新的指标权重,评价标准值则按照前四年全国平均值确定。
1
第九章 绩效的综合评价
2
学习目的
了解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熟悉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了解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及其确定标准; 掌握经济增加值和市场增加值的原理; 掌握沃尔评分方法。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历史演进
3
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 企业经营效益主要表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 平、投资报酬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 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 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 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统一的程序,通过定量 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 绩作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5
(二)财务绩效评价时期(约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发展起来了,为企 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杜邦公司设计 了多个重要的经营和预算指标,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也 最为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指标,为企业整体及其各部 门的经营业绩提供了评价的依据。 财务绩效评价时期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以销售利润率为 中心的财务绩效评价阶段、以投资报酬率为中心的财务绩效 评价阶段和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阶段等。
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7
与其他创新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卡普兰与复 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诺顿开发的平衡记分法的影响较大,应用较广。平 衡记分法用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创新三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补充传 统的评价指标。支持者认为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把企业战略转化为有效 地联系战略内涵和激励绩效的工具。 平衡记分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涉及企业表面现象和深层实质、短期成 果和长远发展、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划分为几个主要的方面, 并针对各个方面的目标,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以便系统、全面地反 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平衡”之意就是要 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 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经营绩效等诸多方面。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主观评价的方法,尤其是在权重和绩效标准的选择 上,所以只具有相对的准确性。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8
建国以来,随着企业改革和会计制度的变迁,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 不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9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主要考核的是指令性生产计划 的完成情况,以产品产量和企业产值为核心考核内容。当时的绩效评价 主要指标为“产量,质量,节约降耗”。 (二)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1990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实施全面的改革和开放。随着企业的发 展,对企业的考核评价逐步由以实物量指标为主转化为用价值量指标衡 量为主,国家对企业的经营考核逐步过渡到以“实现产值”和“上缴利 税”为主要内容,逐步将企业管理纳入到以效益为核心的轨道。在强调 经济效益方面,开始注重企业的利润、成本、产值等价值指标的考核, 并以企业利润的完成决定企业的报酬和激励方式。
西方国家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
6
(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 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融入非财务指 标的业绩评价方法和体系,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德鲁 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霍尔的“四尺度”论、克罗斯和林 奇的等级制度,以及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等。 1.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2.霍尔的“四尺度”论 3.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 4.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法